2024大選已過了快5個月,綠藍白還在激烈的政治攻防。都以批評攻擊敵對政黨的「不好」,來證明自己「還好」。
政黨競爭、鬥爭理所當然,全是負面競爭,你爭我奪比出一個「還好」,國家社會人民的未來會「更好」嗎?監督防弊除弊,抗中愛台保台,卻幾乎聽不到,如何讓明天「更好」的主張。
不妨從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成為今日的「護國神山」,和全球高科技產業鏈「關鍵角色」歷程中,來發掘「合作共好」,才能「更好、最好」的法則和秘密。
一、兩個人很關鍵
1970年代初,政府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顧問潘文淵,提出發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建議,得到當時經濟部長孫運璿支持。愛做事、敢做事,又信任人的孫運璿,並聘請潘文淵為半導體產業發展計劃的負責人。
而具體落實推動,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基石,且有今日成就,還有「兩個關鍵人物」。
一個是胡定華。1943年出生於四川,1948年5歲的他,跟空官父親及母親,從大陸來到台灣。成年後,胡先在台大取得電機系學士,後取得交大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再留學美國。
1970年,胡定華取得密蘇里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的胡定華,回台灣在交大電子工程系任教,並繼續研究半導體技術。1973年,不認識潘文淵的胡定華,主動找上潘毛遂自薦,並被授予重任。先後領軍成立,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工研院電子所。
1976年,政府與美國RCA公司簽約,取得半導體製造技術,由胡定華任技術移轉計劃負責人。並帶領工研院電子所同仁,至美國學習半導體製程。
RCA案不祇是學習製程技術及技術轉移,胡定華的目標是整個產業的轉移,並加以精進改良。這位敢拼、敢做、敢創新的,科學實踐者,是時勢創造出浪漫英雄。
胡定華以雄心壯志和過人的行動力,帶領台灣半導體產業實現「夢想三部曲」:
1,整套學來技術和製程,2,在工研院創設小型示範工厰驗証,3,協助推動成立聯電、台積電半導體公司,先後進入產業。
而另一位和胡定華有著一樣,科技夢想的台灣半導體界傳奇人物張俊彥,還有交大的學子們,和工研院的研發同仁們,以及新竹這個奇特之地,力挺和支持胡定華,達成了他的「夢想三部曲」。
1937年高雄鳳山出生張俊彥,自幼就想成為科學家。曾在高雄中學,擔任過訓導主任父親張火木,在白色恐怖時期,1950年台南的「麻豆事件」中,被捕判死刑遇害。張因此被牽連,成大電機系畢業後,無法出國留學。但勤學的他,1962取得交大電子研究所碩士,1970取得交大工學博士。
1964年,張俊彥與他人共同建立,台灣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1964年開始研發矽電晶體,1966年又開始研究積體電路。因在半導體領域研究,獲得國際級的科學成就,張俊彥被聘為中研院院士,和美國國家工程院海外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張俊彥、胡定華,1970年同期開始任教交大。而出生背景完全不同,一個是民國撤台空官之子,一個是台灣白色恐怖受害者之後,卻成為好友、好鄰居、好同事。
張胡2人「合作共好」,從教育到產業,密切交流互助。共同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是日後台灣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佔有一席的,2個靈魂人物。
胡定華將潘文淵半導體產業計畫書,落實為自有技術和生產運用。先後協助聯電、台積電的成立。張俊彥除教育培養,無數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他的研究,讓台灣半導體科學與國際同步,甚至走在前面。
孫運璿學術基金會、潘文淵文教基金會舉行「積體電路取經之路」座談,邀集40年前赴美受訓的團隊成員出席分享,暢談赴美取經的往事。史欽泰,胡定華,張陸滿,邱羅火等人聚集。(資料照,黃麒珈攝)
二、勤儉刻苦、風水寶地
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由工研院發起的「聯華電子」(聯電),1980落腳在同一年創立新竹科學園區。新竹有著濃郁的客家人文風氣,當地人勤儉刻苦,任勞打拚。讓聯電得以開創出,一種半導體生產新產業文化。
聯電由工研院的科技人,負責經營管理營運,而非企管、商業背景人士。他們把科技研發的創新精神,用在管理制度的革新上。
面對高昂半導體生產設備投資,每年產生的成本攤提壓力,聯電管理層開始創新發想。週六日可以加班,為什麼不能一年365天,天天不中斷地連續運轉?
這樣,全年設備運轉,與扣除節假日只利用200多天,攤提的資本財務成本就可以相對大幅降低。
而這群科技人比生意人,更有同理心,和人性化思維。聯電設計出一套,365天運轉生產,夜班高薪、加班獎勵,國定假日上班補償等,合理的薪資制度。原本員工不願意上夜班,但聯電把夜班薪資,增加到日班員工願意主動要求來上夜班。
結果,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電,與刻苦耐勞新竹人的「合作共好」,創造了「多贏的局面」。連貫性不停機生產,避免生產線無人粉塵污染,產品良率提高;產品交期縮短,提高企業競爭力。聯電淨利率增加,可再投資高速發展;員工薪水增加,成為高薪從業者。
後來,把三班生產制,又革新改成日夜兩班制。日夜兩班制,12小時上兩天班,休息兩天,實際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時數,由8小時,減少到6小時。
即使有合理的誘因,把三班制改變為二班制,科技人管理層,還是小心翼翼,同樣用人性化導引方式,而非決策後命令方式來改變。先從一個小生產單位試行,看看這個單位員工是否可以適應,以及其他單位員工對這項改變反應,和主動接受意願。
這項比365日運轉,更有難度的經營管理模式改變,在員工歡迎之下,得以順利推動完成。一天交接班2次,比一天交接班3次,減少一次停卡,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品質良率也因此提升。
這些半導體產業,生產制度的創新與改變,全部或部分,後來慢慢都被其它國家的同行跟進仿效,形成一種整體半導體產業文化。
三、分紅配股、合作更好
聯電前榮譽董事長、副董事長,曹興誠與宣明智,在外界眼中總是「曹規宣隨」,默契十足的搭檔。他兩「合作共好」30多年,私下和公開從未爭執或鬧過義氣。
宣明智從未去搶什麼風采,但曹興誠公開說宣明智是「點子王」,聯電成功都是靠他。當時推動員工分紅配股,在竹科創造1000個以上億萬富翁。
聯電是台灣第一家推出制度化,員工分紅配股的半導體高科技公司,也樹立有利於該產業發展的一種長期文化。
當初推動員工分紅配股制度,面臨聯電投資方的不少阻力。曹宣2人花了3年多時間,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最終才得以達成。
員工分紅配股制,使員工、管理層和股東,都是企業創造利益的分享者。連基層員工都會在意關心,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注意原料成本節約,幫助(或監督)旁邊的同事生產作業。勞方與資方,形成一種「合作共好、更好」的關聯。
而且,基層員工願意從一線生產作業經驗中,向和技術人員及管理層,提出實用的建議,一起來解決改良,生產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從下而上升,產生技術創新和工藝改良的積極風氣。
於是,在半導體晶圓代工,1千多個工藝流程中,台灣半導體公司,有幾百項工藝和生產技術創新。讓台灣半導體生產良率,高階製程晶片佔有率,始終在同產業領先全球其它國家。
正是因為這種,人與人,企業與地方,資方與勞方,多重「合作共好」文化,人文相互友善團結,企業合理分配利益,便打造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整體競爭優勢。
1985年,張忠謀出任工研院院長後,認為台灣在IC設計和技術開發,兩個領域都不甚在行。但有製造面優勢,產品良率高、相當突出。從作業員、領班、研發人員,到工程師,都有相當高的水準。
於是在短時間內,張忠謀便做出成立一專業晶圓代工公司建議,也就是後來的台積電。而後,台灣半導體產業演變發展的「更好」,和成為如今世界上的「最好」。
如果能從這些產業發展,諸多「合作共好」的經驗中得到啟發,用另一種政治模式和風格,來做政黨競爭的路數和策略,或許才能把政黨,在百姓心目爭搶「還好」定位,提升到「更好」的位階。台灣也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