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地位受國際關注,全球AI三巨頭都稱台積電是「重要夥伴」。談及台積電在美、日等國的全球布局,「晶片島上的光芒」作者林宏文分析,台積電走向國際雖面臨挑戰,卻是必要之舉。
AI浪潮來襲,台灣半導體業在全球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超微執行長蘇姿丰6月初親臨台北國際電腦展,多次提及台積電是「重要夥伴」,各國也紛紛向台積電招手,邀請前往設廠。除了到美國、日本設廠,台積電德國廠也預定年底動工。
然而,台積電海外擴廠計畫引發各方對此決定是否能為台灣及台積電帶來助益的議論。財經專欄作家林宏文近期接受中央社專訪,深入剖析台積電國際化的眉角。
儘管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不看好赴美設廠,但林宏文認為,全球化及國際化是台積電作為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的必經之路,尤其在台灣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不只地理位置 文化也需國際化
擁有30年採訪台積電及半導體產業經驗的林宏文於去年出版「晶片島上的光芒」。就他看來,台積電所需的「國際化」不侷限地理位置,心態和文化同樣需要跟國際接軌。
他表示,台積電過去的成功固然是因為台灣人願意加班熬夜的工作文化,再加上台積電營運方向清楚、策略目標明確,因此,「一個對的方向,認真做,就會成功」。
但如今時代不同,不僅是美國人「到了時間就要下班」,台灣年輕員工同樣不適應爆肝工作。林宏文指出,「台積電總體離職率為4%至5%」,但1年內的員工離職率超過10%,在在顯示年輕員工「不太能夠承受這樣子的工作方式」。
事實上,爆肝不只是工作時數長短的問題,林宏文分析,台積電不只是製造業、更是服務業,為了服務客戶,必須確保機台全天候24小時運作順暢。另一方面,半導體投資支出的7成用於設備,例如一台EUV機台要價近4億美元(新台幣130億元),不可能不讓它24小時持續運作。
國際化挑戰艱鉅 遠端管理是解方
這對台積電經營團隊無疑是艱鉅挑戰,他說,台積電內部人士曾透露,解決這類問題的選項之一是遠端管理,意即利用現有資訊科技讓美國、德國、台灣、日本不同時區的工作人員輪流控制機台。
另一項難題則是台積電海外擴廠與當地供應商及政府的合作,林宏文指出,以日本熊本廠為例,與日本索尼(SONY)的合作讓台積電與當地溝通較為順利;反觀美國亞利桑那廠,「獨立作戰」(指沒有合資對象)的台積電面臨建廠進度延宕,他認為,這恐是劉德音提早退休的導火線。
林宏文觀察,台積電到日本設廠的經濟考量絕對大過地緣政治因素,赴美投資則是政治決定,但儘管如此,台積電還是有必須到美國設廠的原因。
他指出,美國是台積電重要市場,美國企業佔了台積電6成客戶,「如果大家都去了,唯獨台積電沒有去,萬一別人成功了,它沒去」,這個損失可想而知,因此「對CEO來講,沒有投資才是最大的風險」。 (相關報導: 這兩檔半導體類股,暗示未來的全球景氣:不是台積電,是ASML和一家日本公司 | 更多文章 )
林宏文進一步分析,台積電在美國製造可能導致美國客戶,或部分因安全需要而在美國生產的晶片面臨更高成本。不過,對台積電而言,即使到了美國,在同樣條件下與其他必須在美生產的廠商相比,只要能維持高水準技術及良率,台積電一樣不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