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少子化到《無人剩下》,人口是負擔還是助益?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但是否「可喜可賀」待觀察。(資料照片,美聯社)

人口多到底是負擔還是助益?真是大哉問,近期有人口專家出版新書,大聲呼籲全球性的人口危機已來臨,而且這個危機與早年人口「過多」的危機完全相反。

少子化、人口老化終而《無人剩下》的年代

英國著名的人口統計學家保羅•莫蘭(Paul Morland)最近出版新書《無人剩下》(No One Left),看書名就知道是談許多國家人口老化、進而步入人口減少的問題,這個問題適用於所有先進國家,東亞經濟體亦是,看看台灣的少子化、人口老化帶來的衝擊即可知其影響之大。

莫蘭堪稱著作等身,除了新出版的《無人剩下》外,先前他己著有3部研究人口問題的作品:《人口浪潮:人口變遷如何塑造現代世界》《人口版圖:新人口結構與未來世界變革》《人口工程學:種族衝突中的人口策略》,這些書的特點都是從人口的數量或結構觀點切入,去詮釋與預測社會及世界的變化,甚至各國實力的消長─例如,人口與軍事實力、經濟力量的關聯性,英國如何因人口因素成為全球領先的經濟體….. 。

莫蘭在《無人剩下》新書中提出對人口前景的憂慮,類似的著作一直都有,歷史上最著名的屬英國政治經濟學家、也可能是第一位人口統計學家馬爾薩斯,在1798年匿名發表的《人口學原理》,這本書提出一個著名的預言:因為人口是呈幾何增加、糧食是呈算術增加,因此最終人口增長必然超越食物供應而出現各種「抑制因素」(可能是戰爭、飢荒等各種災難)。

人口爆炸的憂慮與節育

馬爾薩斯悲觀的預言,為經濟學贏得「憂鬱科學」之稱。只是莫蘭對人口前景的憂慮與馬爾薩斯的憂慮是僅為相反:馬爾薩斯擔心人口太多吃掉糧食、同時也「吃掉經濟」,所以要控制人口。這派思想源遠流長200年,到上世紀70年代時,一群著名經濟學家組成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成長的極限》,或是之後昆蟲學家發表的《寂靜的地球》等,都是擔心人口的持續成長甚至「人口爆炸」、耗盡地球資源。

傳統經濟學家就認為人口增加過多會「吃掉經濟成長」、讓經濟缺乏「剩餘」來投資,終而影響限期經濟成長,因此減少人口增加速度的節育政策,幾乎是每個經濟體成長過程中都曾大力推動過的政策,想想台灣當年的「兩個恰恰好」、中國的「一胎化」、印度的強制節育吧。

而莫蘭的憂慮卻是人口的減少問題:在1950年的義大利,「每一個80歲以上的人大約對應17個10歲以下的人」,現在是1對1;泰國過去是一個80歲以上的人對應70多個10歲以下的人,但不久之後80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10歲以下的人口。而以進入人口減少階段的中國與日本,依此速度到世紀末人口都將減少40%以上。

綠色革命抹去「馬爾薩斯咀咒」

馬爾薩斯的憂慮,之後因科技的進步發展、特別是60年代的「綠色革命」(或稱第3次農業革命),大幅提高農業生產,開發中國家糧食可自給自足甚至有能力出口,世界躲過「馬爾薩斯咀咒」。 (相關報導: 「人口快速老化,中國經濟註定不會超越美國!」人口問題專家:希望不要誤判情勢,卻被中國封殺 更多文章

但莫蘭的憂慮則是「現在進行式」,看起來那些步入人口衰退的國家,都很難跳出「無人剩下」的人口陷阱。某個角度而言,莫蘭憂慮的重點也不是人口減少的問題,而是人口結構老化,這才是真正嚴重的問題。莫蘭對此問題的憂心,讓他在2022年的一篇文章中建議英國政府應該對沒有子女的人徵收「負兒童福利稅」─當然是駡聲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