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警訊再起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在與拜登辯論時聲稱,拜登正在把美國拖向第三次世界大戰,理由是習近平、普京、金正恩等都不「尊敬」拜登。歐洲少數親中親俄的首腦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吉(Aleksandar Vucic)近日還聲稱這種大戰快則數月內可能爆發,因為大國領袖已罕言和平而皆在備戰。的確,早已有如奈伊(Joseph Nye)等許多知名的西方學者和美國戰略界人士警告,美中正如一戰前夕那樣滑向戰爭。以看好「中國模式」著稱、從新加坡轉至香港的知名學者鄭永年也認為各國的社會極化,將助長世界大戰的趨勢。華府還有論者主張因為衝突不可避免,美國應帶領盟國,為爭取「無可取代的勝利」進行準備。
但絕大多數論者顯然不是依循川普的「尊敬論」來推論;也就是引爆大國戰爭,與其說是因為不尊敬對手的領袖,不如說更多是因不尊敬對手的實力。對拜登而言,目前美國經濟強勁、股市長紅、就業興旺、盟國團結,豈有中、俄、朝、伊等國「不尊敬」之理?但對高唱「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川普與支持者而言,民主黨過去執政讓中國佔太多便宜,又浪費資源在烏克蘭、移民救助、社會福利,使美國實力就算還領先,也岌岌可危。如果揚棄自由貿易改行保護主義振興美國,川普自認美國有炸平莫斯科與北京的實力,還是不在話下。
均勢是國際政治常態
在經典的國際關係現實主義假定中,在無政府狀態下維繫主要大國之間的權力平衡(又叫「均勢」),是確保和平的重要條件。權力平衡同時指一種大國力量概等的「狀態」,也可以指確保力量概等的「政策」。簡言之,它既可以是「狀態」,又可以是「政策」。反言之,凡追求打破權力平衡的,就被稱為是追求「帝國主義」或者「霸權」。現實主義理論認為,但凡理性的國家行為者,自當會共同阻止帝國或者霸權的出現。
不過因為國家並非憑空存在,而是生存於地理時空之中,受到山川海洋的阻礙或庇佑,再加上文明、宗教與意識形態親近性的影響,所以有節制的各據一方的區域霸權,有時不僅不會受到「合縱」制衡,還會得到默許和扈從。但是若「區域」霸權不知節制去追求「過度」擴張,比如試圖干預、兼併遙遠或理念極度歧異的國家,就難免引起其他國家以「均勢」政策對抗之。
至於均勢政策的基本手段不外兩條:「自強」—富國強兵,與「聯盟」—聯手禦敵。「自強」是國防外交之本,因為國際信任是稀缺事物。「聯盟」是機動靈活策略,因為找別人去分擔制衡對手的成本,總是對自強更有利。世界上但凡有「矛」之處,就會有「盾」。國家反制對手自強與聯盟的辦法,則是「弱敵」與「楔子」(wedge strategy)。「弱敵」指遏制對手內部經濟與軍事發展的速度以及政治穩定。「楔子」指在敵對聯盟中間打進楔子(離間),削弱甚至瓦解其聯盟。 (相關報導: 風評:新冷戰人質外交,賴政府麻木不仁? | 更多文章 )

這些簡要的國際政治概念,其實各大文明古已有之,只是未必以現代政治學的方式系統化陳述,但古今各國政治家與外交家都頗有瞭解。不過當代民眾對上面這些西方現實主義ABC的基本認識感到陌生甚至反感,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現在大多數民眾是在冷戰即將結束,即戈巴契夫展開蘇聯改革之後才出生(40歲以下)。接著就是兩極體系解體,多元主義政治與自由市場經濟伴隨美國獨強時代到來,「均勢」一度被認為與外交史一起被埋葬,全球各國都是接近「世界政府」的泛美和平(Pax Americana)下,朝向現代多元政體與自由市場經濟前進的單元,不再需要擔心自強成本或聯盟拖累,也不用考慮他國會搞「弱敵」或使用「楔子」。一方面體系霸主實力超越列強、勢力範圍超越地緣區域,其推動的全球化更使各國同質化;再者霸主國也會弱敵與使用楔子,壓制不服全球多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對手。也就是美國偉大是歷史終點、一路到底,理應沒有川普呼喊「再次偉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