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鋼鐵業低碳轉型的重重挑戰

筆者提到,國外經驗一再顯示,勞工往往是各方高舉「低碳轉型」大旗下的犧牲品。(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台灣經濟正在變好,不僅主計處上修 GDP 成長率至 3.94%,國發會景氣燈號也睽違兩年多出現黃紅燈,顯示景氣愈趨熱絡。產業面則有 AI 教父黃仁勳再度颳起台灣科技業炫風,航運業滿手訂單提前進入旺季,就連先前受中國大陸疫情封控波及的工具機業,也傳出訂單開始回升的消息。

景氣熱絡對產業與上下游產業都是利多,身為鋼鐵業從業人員自然高興,但在此榮景下,台灣產業正面臨碳定價的重大挑戰。綜觀目前國內碳費政策討論,仍主要是環境部與環團在角力,產業專業的聲音不易被聽見,更缺少勞工的聲音。

國外經驗一再顯示,勞工往往是各方高舉「低碳轉型」大旗下的犧牲品,若在台灣經濟再度起飛的時代,勞工卻不能共享果實,豈非國家社會的一大荒謬?所幸新閣揆卓榮泰院長、何佩珊勞動部長都已作出政策宣示,會在淨零轉型過程中協助產業界與勞工排除困難,達成「不遺落任何人」的公正轉型。

公正轉型之必要:勞工不該成為政策犧牲品

本人 15 年前初入鋼鐵業時,業內仍有「景氣十年一輪」的說法,鋼鐵業獲利基本上跟著大環境景氣走。但近幾年來,卻可以明顯感受到鋼鐵業的景氣循環變短,且變動幅度更大。

全球經濟變動劇烈在產業界人人皆知,中國鋼鐵的傾銷競爭更是造成台灣鋼鐵業的龐大壓力。此處可舉一個具體數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鋼材出口量為6732萬噸,2023年卻暴增至9000萬噸以上,在中國衝擊之下,其他國家的鋼鐵業都遭遇歷史級的獲利大減。

景氣波動大的結果,造成台灣多數鋼鐵業的稅後淨利率自 2018 年以來,就在 0 到 15% 的區間內劇烈震盪。台灣鋼鐵業的冶煉技術與成本管理能力還能勉力支撐,但是歐美鋼鐵業就不堪負荷了。

美國鋼鐵在斯洛伐克的工廠,先前發生裁員1/5的情形;英國自由鋼鐵同樣也有大規模裁員。斯洛伐克經濟與社會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指出,歐洲鋼鐵業的經營壓力主要來自碳排放成本高漲與亞洲廉價鋼鐵傾銷。

對勞工階層而言,公司的財務負擔關係到員工的薪酬福祉,鋼鐵業近期毛利率普遍不高,獲利隨市場大起大落,經營管理勢必更加保守。政府推動淨零排放路徑時,又以碳定價政策為主要工具,若制度要求鋼鐵業繳交高額碳費,又要求鋼鐵業投資減碳方案,雙重要求將嚴重壓縮鋼鐵業的營運彈性,甚至將危及公司永續經營。

碳費徵收的負面經濟效應被低估

今年年初,內政部公開表示其內部評估碳費對建築成本影響約為0.9%,安撫社會大眾不要擔憂「綠色通膨」造成房價上漲。但是,目前碳費費率尚未定案,是否能夠如內政部評估那般樂觀,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即使碳費對建築成本影響小於1%,那也是因為一部分建材成本對房價影響有限。內政部沒說的是,不動產只是受到碳費衝擊的產品之一,在手工具、機械設備等產品,鋼鐵被課徵碳費所影響到的成本便大得多。 (相關報導: 風評:賴總統主導全民防衛,「黑熊」轉型國家隊的懸念 更多文章

根據筆者服務公司的內部估算,單就胚條鋼這項鋼品為例,若依環團訴求以每噸 500 元的價格課徵碳費,且在政府不提供業者任何優惠措施、業者 100% 將上漲成本轉嫁給下游廠商的情況下,則該產品可能的上漲幅度高達 19.5%。如此將對使用胚條鋼為原料製成的鋼筋、鋼線、鋼纜,還有比較小的零件,像是雨傘傘架、彈簧鋼線、汽車齒輪和承軸、輪胎鋼絲、螺絲螺帽、手工具等產業造成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