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廣州鬧市區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附近,曾經有過國軍第五十四軍抗戰陣亡烈士公墓,第三十六師陣亡官兵和第五十四軍其他英魂曾長眠其中。這座公墓規模宏偉、建築巍峨,在造型風格與題刻上追求中華民國開國與黃埔建軍的正統。但1949年後,公墓主體被毀。與近年來不斷受到海內外關注的由孫立人新一軍在廣州的赴印緬陣亡將士公墓相比,國軍第五十四軍公墓遠不為外界所熟知,頗有「功成不必在我,英雄但求無名」的高尚志節和悲涼之感。但在黃埔建軍的光榮歷史中,國軍第五十四軍可謂王牌勁旅。在烽火崢嶸的輝煌歲月中,他們以鮮血證明了對中華民國的忠誠、對「親愛精誠」的誓言。
輝煌歷史 虎嘯雄風
多年前上網看到youtube中1988年、1991年的兩次雙十國慶閱兵影片,受校陸軍步兵營中都有一個代號「虎嘯部隊」的受閱方陣。他們英姿颯爽、動作整齊。1991年雙十閱兵中,負責直播的媒體前輩、時任台視主播彭文正以清脆的聲音這樣解說道:「陸軍步兵六七七旅又稱為『虎嘯部隊』,這是一支百戰雄師,在歷經剿匪、抗日、戡亂的多次戰役中,都能夠戰功彪炳,曾經獲得先總統 蔣公頒授榮譽旗,這是國軍中具有堅強戰力的一支鋼鐵勁旅。」
「虎嘯部隊」通常被認為可追溯至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三十六師,但作者認為可追溯至更久遠的1924年黃埔建軍、陸軍官校成立時期的官校衛兵隊,後來擴展為警衛營。北伐戰爭時期,再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團。北伐成功後接受德式訓練,擴編成為兩大首都警衛師,即第八十七、第八十八師,參與1932年一二八淞滬對日戰役。1933年從第八十七、第八十八這兩師中各抽一部,組成陸軍第三十六師。後參與戡平閩變以及作為討逆軍進攻陝西潼關,鎮壓張學良、楊虎城。七七抗戰爆發後,先後隸屬第七十八、第二十七、第七十一軍、第十一集團軍,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豫北豫東作戰、武漢會戰。滇西反攻戰中,隸屬第五十四軍。該部打通滇緬路,與英軍實現芒友會師,獲得蔣中正頒授榮譽虎旗乙面。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部隊,其建制仍沿革在臺澎金馬。「虎嘯部隊」之威名成為中華民國國祚的捍衛者和守護神。
抗戰後期,第三十六師與第八師、第一九八師組成了國軍第五十四軍。國軍第八師最初為建國湘軍部隊,後改編為國民革命軍。1928年北伐時期,曾歷經了震驚中外的濟南事變,與日軍作戰和對峙。抗戰初期隸屬湘軍體系的國軍第七十六軍,參加淞滬會戰、豫北豫東對日作戰,後轉戰陝西、甘肅地區,隸屬第五十七軍參加豫中會戰。1945年初改隸第五十四軍。
(相關報導:
風評:傅崐萁不是民進黨的金鐘罩
|
更多文章
)
國軍第一九八師原為湖南保安團,抗戰爆發後改編為正規軍先後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粵北地區冬季攻勢作戰、滇越邊境防衛,1944年編入遠征軍,參加滇西反攻戰,克復騰衝,取得滇西龍陵大捷,打通滇緬路。
追尋中華民國開國正統的國軍公墓
抗戰勝利後,國軍第五十四軍(含第三十六師)進入廣州,並開始修建陣亡將士公墓。同時進入廣州的國軍新編第一軍在孫立人將軍的帶領下,也開始修建陣亡將士公墓。
與作風海派、行事洋化、由孫立人將軍統轄的國軍新編第一軍不同,第五十四軍非常注重黃埔承襲而來的國軍淵源與上下倫理。這在兩軍同在廣州修建的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的差異上,就可以窺探一二。孫立人的新一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四方立柱十字造型的紀念碑、紀念碑前展翅的銅質雄鷹等,都是走西方風格的公園式公墓路線。而且在公墓修建工程中,孫立人沒有很強調要由蔣中正或其他國府、國軍元老題字銘刻,而是自己親自撰寫了碑記和墓誌銘。
但第五十四軍不同。該軍軍長闕漢騫是黃埔畢業生,極為注重對國民革命歷史的敘事、國軍黃埔淵源正統的表達,以及對蔣中正個人的尊重。因此,雖然同在廣州先烈路上,第五十四軍公墓不僅在位置上毗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而且在造型、題刻等多方面,和孫立人將軍督造的新一軍公墓風格迥異。
1946年2月,第五十四軍成立公墓籌建會,由該軍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具體籌劃和實施修建工作。建墓工作分為總務、設計、工程、文書四個領域。最初,建墓工作由日本戰俘負責,戰俘遣返後,由第一九八師官兵負責。該部北上剿共之後,由第五十四軍駐粵辦事處繼續負責工程。到1946年底,公墓宣告竣工。
公墓在結構上由牌坊、紀念亭、紀念塔、墓地等四個區域組成。幾乎可以這樣認定,第五十四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的造型和佈局,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翻版。第五十四軍公墓牌坊類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浩氣長存牌坊。牌坊正中為先總統 蔣公「賜題」的「陸軍第五十四軍抗戰陣亡烈士公墓」字樣。在公墓修建過程中,第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一直希望由 蔣公為公墓題字,幾度發電恭請,甚至致電當時身為國民政府文官長的學長俞濟時代為疏通。可見,在闕漢騫心中,作為黃埔創校校長、國民革命軍之父的蔣中正若能為公墓題字,是莫大的榮譽和鼓勵。
正門兩側鐫刻「天尊」、「地立」。公墓側門聯語「血花飛黨史,浩氣壯山河」;側門背面楹聯「乾轉坤旋長茵碧血,龍盤虎踞永峙黃崗」;正門背後鐫刻「大孝全忠」。正門左右兩亭為「紀念亭」、「忠烈亭」;後為「式英亭」及烈士碑。 忠烈亭楹聯為:「血濺蠻荒,芳草斜陽思壯士;魂歸百粵,黃花碧血悼英雄。」紀念亭楹聯為:「青史功成長耀日,黃花碑峙永留芳。」式英亭楹聯為:「四萬里河山依舊,百千年浩氣長存。」
值得一提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是中華民國開國歷史的國殤聖域。第五十四軍公墓毗鄰黃花崗,顯然是要凸顯作為中華民國守護者的形象。而不論是題刻中的「忠」、「孝」,或是題刻中的「黨史」二字,在當時的脈絡下,就是表達第五十四軍對領袖、對中華民國政府、對黃埔傳承的絕對信仰和忠誠。這和孫立人督造的新一軍公墓展現西式浪漫主義風格,完全不同。
(相關報導:
風評:傅崐萁不是民進黨的金鐘罩
|
更多文章
)
第五十四軍公墓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最相似的地方,就是碑塔,也叫作「紀績碑」。幾乎是複刻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紀功坊。第五十四軍公墓的碑塔是該軍各連捐獻的石塊層層堆砌而成,國軍、國府大員的題字鐫刻在上。整個塔的頂端是青天白日徽——在國民黨訓政的年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頂部原本的自由女神像被認為不能「發揚民族固有之道德」,因此被替換成了青天白日徽。這座國軍公墓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空間造型,極為接近。紀念碑頂石為闕漢騫題 「紀績」二字,下方每一塊碑石題字顯得氣勢磅礴。墓地區域有「武揚亭」。闕漢騫書寫碑文曰:「有史以來,數千百戰,此戰成功,國基永奠,君等投艱報國殤,我慚下筆開生面。」
頗似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國軍第五十四軍公墓紀念塔。(作者提供)
這樣一座氣勢宏偉、彰顯國軍黃埔精神與榮耀的軍級陣亡將士公墓,就這樣在1949之後被拆毀,消失在了廣州的喧囂之中。曾經的國軍第五十四軍公墓,如今僅僅剩下了孤零零的紀念亭,被列為文物保護建築;而當年的高大牌坊、雄偉媲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石碑,最重要的是陣亡將士的墓穴與骸骨,則通通都消失了。這是歷史的巨大悲劇。
滄桑激流 無法磨滅國軍之光榮
國軍第五十四軍抗戰陣亡烈士公墓,是作者研究國軍在中國大陸碑墓中,頗感傷痛的一個案例。蓋因這一公墓幾乎已經全毀,但是史料和舊照片卻透過蒐集整理而得以重現其風貌。且公墓建築之宏偉、造型之考究、題刻之豐富,在國軍慰死安生的禮儀中,實不多見。更為令人扼腕歎息的,是這座公墓直至今日都不為人所熟知,這與第五十四軍輝煌而光榮的歷史極不相稱。在第五十四軍公墓的研究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一座完整的國軍公墓,在建築結構上,大致會由牌坊、紀念碑、紀念亭、公墓區四個部分組成。在文學祭悼部分,碑記、墓誌、題刻,是一座陣亡將士公墓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這背後代表著對陣亡將士以及這一部隊本身歷史和榮譽的認知與評價。
第五十四軍就是這樣一個承載了歷史驕傲的革命勁旅。它的第三十六師具有光榮的傳統,從陸軍官校成立的那天起,就是國軍的中流砥柱與守護者,從守護學校、守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守護淞滬滇緬,今天成為臺灣的虎嘯勁旅。第一九八師原本只是湖南地方保安部隊,卻在抗戰軍興的背景下,為了充實全國兵員,成為了國軍的正規軍,投入殘酷的戰場。第八師原為建國湘軍,並非黃埔建軍時就加入國軍,而是在北伐時投入了國民革命的陣營,並最終成為了1928年濟南事件這一中日關係轉折點的見證者。黃埔建軍的百年,是光榮的百年,也是滄桑和大時代顛沛流離的百年,同時也是不同背景的國軍在黃埔精神感召下為中華民國、為自由不斷奮戰的百年。
廣州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中華民國開國的獻祭,是為自由民主拋頭顱、灑熱血的豐碑。第五十四軍陣亡將士曾與他們相伴,更是國祚不滅、國魂長留的象征。一代人的故事,有一代人的壯懷激烈。一代代的國軍、不同背景的國軍,在為黃埔精神作見證、為中華民國寫歷史,是一百年來捍衛家國百姓的中流砥柱。國軍第五十四軍的公墓可以被毀,卻無法毀滅黃埔健兒立下的蓋世奇功,因為他們早已鐫刻在歷史的紀念碑中,留在一代代人的記憶中。有形之碑易逝 ,無形豐碑永存。
(相關報導:
風評:傅崐萁不是民進黨的金鐘罩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香港居民,1986年出生,祖籍江蘇,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中國近代史專業)、香港城市大學文學碩士(中國語言文學專業)、新聞評論人。本文選自作者新著《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黎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