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鄉韌性的多元實踐
2008年我們到全屏東縣海拔最高的原民霧台鄉,陪伴阿禮部落族人籌劃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切就緒,不料隔年莫拉克風災,族人遷居平地永久屋,生態旅遊發展因而中斷。
本著原鄉與永久屋之間的臍帶仍應連結,在部落的支持下,我們協助阿禮部落族人留鄉災後重建,奠基生態旅遊基礎,提出「韌性原鄉部落」概念,逐步發展林下經濟(Under forest economy)、家庭農園(Homegardens)、產業六級化(Sixth industrialization),兼顧生態保育與在地生計的多元實踐策略。
為了保護災後差一點從地圖上消失的阿禮,災後唯一全村返回原地重建的大武,以及霧台鄉的其他原鄉部落,我們歷經五年的倡議,2020年成功劃設「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成為臺灣第一個原鄉案例。透過法制化保全原住民傳統領域山林資源,保障部落合法經營生態旅遊之權益,族人得以繼續守護原鄉部落。
同時鼓勵大家來到部落聆聽古謠樂團吟唱山川溪流、日常生活和魯凱文化歷史,從土地長出來千百年來一代一代地傳唱下去,參加生態旅遊,則是我們智愛山林、親近土地的最佳媒介。
「阿禮風古謠樂團」和林保署公務同仁手牽手一同感受古謠之美(作者提供)
以源森生態有限公司創辦人廖晋翊(熊大)剛獲選為2024農業部百大青農為例,他是第一位以林下經濟產業經營獲選為林業組標竿的青農。在平均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屏東霧臺鄉森林周邊部落裡,以里山倡議之精神,與部落共生共榮建立牧蜂模式,生產出森林蜜、山櫻花花粉,與手作蜂蠟蠟燭、蜂蠟布、蜜源植物原木筆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創商品。熊大更進一步將林下經濟與生態旅遊相結合,與魯凱部落共推食農教育體驗,利用混農林導入山林經濟振興,完整建立養蜂六級化產業模式。
二、企業ESG商務涉足綠色商業
為了推動永續觀光(Sustainable Tourism),落實以社區為本的保育(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保全與活用里山資本引領國內外民眾閱讀里山之美,生態旅遊在國際間興起,企業可以參考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將生態旅遊和里山經濟設計入SDGs商務內容裡,把兼顧社會和環境利益的作為,整合進公司核心業務中,進一步提升業績,獲得成長,累積社會和市場認同,最終將使公司無形資產最大化,降低企業與社會的共同成本,建立公司企業的永續形象。
不論是學校、企業、公部門,都能透過ESG商務涉足綠色觀光,將一次性消費逐步轉化成深度農林體驗和主動保育。
霧台鄉阿禮部落緊鄰雙鬼湖自然保護區,小鬼湖林道起點,自成一格的里山地景。(作者提供)
三、不漂綠、不漂SDGs,我們一起從商機中改變世界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議題逐漸獲得全球普遍重視,前面的疑問重新被檢視,轉化為正向的調適減緩措施。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不僅代表著商業活動能兼顧社會、環境利益的實現,同時也讓永續發展原則更具有行動與操作的可行性。
SDGs改變市場環境,把企業都捲入一場氣候變遷調適緩解的全球改革風暴中,周遭看待企業的角度也隨之產生質變。企業參與SDGs商務為企業求生之自然反應,既為形象加分,也能更好的接軌國際,不僅有益於企業內部生產、組織、文化、社福及公司治理,更對企業社會責任做了最佳示範。
企業被要求做ESG永續報告書,一是自我揭露企業現況與永續相關資訊,二是述說企業執行永續轉型的決心,透過自願性盤點與減碳目標設定,逐步導入GRI準則(GRI Standards)、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和CDP(碳揭露計畫)。
聯合國為降低氣候威脅、減緩無形之資產損失,將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本納入永續準則的評分項目之中。標普(S&P)公布道瓊永續指數(DJSI),2023年台灣企業榜入選增至35家,首度有生技公司進榜。
DJSI透過全球企業永續評比CSA分數,作為企業是否納入S&P指數之依據,特別是在環境面向,CSA在2023年著重在生物多樣性等六大面向,包括運輸脫碳、企業是否設定與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吻合的永續策略,氣候目標、水資源管理等。在社會面向,問題更新集中在5個主題:客戶關係管理、吸引與保留人才、普惠金融、責任內容和對社區的影響等。
四、企業進到社區部落如何雙贏
那麼,從生物多樣性及社區永續的前提,我們要如何橋接企業和社區部落這兩端?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前林務局,以下簡稱林保署)呼應我國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及SDGs,於2024年4月正式上線「公司團體參與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專案媒合平臺」(又稱ESG專案媒合平台),提供並鼓勵企業做林業相關之ESG專案參與及媒合。期盼藉由公私協力方式鼓勵企業參與森林經營、自然棲地維護或生物多樣性保育等工作,共創雙贏互利。
企業ESG專案可從盤查企業本身的營運開始,從中尋求避免生物多樣性減損或助益的可行方案,並藉由參與30X30的棲地保育工作投入生物多樣性,包括協助保護區經營、協助社區或其他組織維護有效保育地(OECM)、經營自有土地成為有效保育地等(林華慶,2023)。
在未來碳費提供充足的經濟誘因,以及環評增量十年抵換機制的正式上路,2050淨零轉型為農林漁牧場域開展了多元運用的新道路。也因台灣的山坡保育地比例和森林覆蓋率極高,適合從保育參與和根經濟(Deep Economy)切入。
霧台鄉大武部落災後重建復耕小米並保存21個品系的小米,繼續小米文化的傳承。(作者提供)
然而,社區和部落如何與企業做ESG,同時又能導入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與生物多樣性,我在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企業直接購買:慣行農法導致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系服務功能及土地地力的衰退,農田不只是糧食生產基地,也是生物的棲息地,鼓勵企業購買社區部落所生產的友善農耕或養殖產品,可穩定小農生產,使農田不退耕,符合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維護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與海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 SEPLS)。
(二)企業碳中和旅遊:企業選擇社區生態旅遊地參加遊程服務,不僅提供員工深度旅遊體驗與環境教育學習的機會,也可藉由深度農林體驗、文創手作,住宿社區民宿,進一步增進社區部落生計收入。有助於社區產業六級化,這將讓位處生態資源、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的社區,在保育的同時也有經濟收入,形成正向的循環。透過友善環境生產與生態旅遊所創造的生物多樣性,社區部落可反饋回企業本體、供應鏈與員工眷屬,從排碳變為增匯,從淨零變為環境保護。
(三)實際參與有效保育地協力:鼓勵企業長期方案支持社區部落進行生物棲地營造,栽培當地原生物種,助益生態環境的恢復,營造生機蓬勃的社區環境景觀,也可以發展出環境教育方案,傳承在地民族植物知識。過程中可藉由社區參與監測,記錄生物種類及組成的變化,創造出生物多樣性的時間和空間尺度。
(四)碳匯轉碳權:企業支持社區部落進行碳足跡(包含產品與服務)盤查、及農林作物的生命週期量測與碳權評估。少則五年多則二十年,企業取得碳權的過程,使碳權效益真正落地社區部落,擴大經濟手段促進青年留鄉。
(五)公私協力,共享共營:企業提出與社區部落共同分擔自然資源的管理與共享,包含瀕危物種的保育、外來入侵種管理與移除、污染與水源管理、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減災、綜合空間規劃等,有效降低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
(六)原生種復育與外來種移除:鼓勵企業以國土生態綠網為地景尺度,經費與行動支持草鴞、黑面琵鷺、紫斑蝶、水雉、水獺、黑熊、石虎、台灣白魚等關注物種的保育與復育,以及台灣穗花杉、台灣油杉、台灣水青岡、南湖柳葉菜、清水圓柏等稀有植物保育與復育。為了降低淺山動物遭受危害,可以先從新植造林、外來入侵種防治、路殺防止、人工棲架及手作步道、生態圍網、友善農耕、草生栽培…開始做起。
(七)企業專業技術人力導入:在平時的捐助認養之餘,對應聯合國SDGs指標,落實部落社區參與並立即反饋回企業ESG永續年度報告裡。不只是一次性活動參與,我們要將廠商專業技術和員工參與持續導入社區部落,納入時間與空間尺度,用企業陪伴取代一次性認養認捐,配合生命週期計算,從Carbon Removal(碳移除)概念出發,結合SDGs為部落社區加值,振興地方經濟文化。
五、中小企業永續綠色商務的開展
我們期待台灣能生成歸納中小企業專用,導入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的「企業ESG可實際操作行動指引」,在疫後經濟和氣候變遷的挑戰下,形塑解決社會環境議題的新策略。不論是做本業革新或是開發新事業,其中充滿人們大量的新需求,等同就是新商機的開展。
相較於大企業須用ESG和SDGs回應投資人和股東的影響和期待,以及金管會強制碳揭露及政府部門的淨零要求,中小企業只要穩紮穩打,以永續發展和改變社會為評量主軸,在行善致富之餘,增強透過本業貢獻社會的意願,關心員工生活的永續性,提升公司治理和社會影響力。為地球永續努力,也是為自家生存奮鬥。
*作者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社區林業中心主持人、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 )南區基地主持人兼全區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