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總統與立委大選即將結束,在投票前的最後一周,也是最後催票的能量總動員。用四個關鍵字總結這場選舉,這是一場「仇恨」與「恐懼」的競爭。
最有力量的投票動力很少是理性、冷靜的,投票行為最後往往還是來自情緒。討厭、仇恨、恐懼是一種情緒,希望也是一種情緒,但負面情緒的動能往往遠高於正面情緒的能量,這也是負面選舉比正面選舉多的原因。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高雄市長韓國瑜是這場總統大選的挑戰者,他在一八年拿下高雄市長,重擊民進黨、引領韓流崛起,那一場選舉「討厭民進黨」是最大動能。韓國瑜要挑戰競選連任的總統蔡英文,延續的還是那一股「討厭民進黨」的動能。
中央執政的民進黨在失去十五席縣市長後,該怎麼辦?去年四月間,偶遇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她當時說要贏韓國瑜,必須要團結獨派、台派與中華民國派。
在陳菊的分類中,獨派、台派與中華民國派在台灣統獨立場光譜強度上,是三種不同的選民,尤其中華民國派過去常常是國民黨的口號。
在後來近一年的時間裡,可以看到民進黨經常把「中華民國台灣」掛在嘴邊。這些動作都是蔡英文與民進黨在聚攏及團結獨派、台派與中華民國派。這也構成蔡英文最重要的選舉主軸。
但真正的關鍵黏著劑,還是在去年六月爆發的香港「反送中」運動。這股同情香港、恐懼中國的情緒,變成台灣社會濃烈的「亡國感」。這個國可以是中華民國,也可以是台灣,尤其韓國瑜對香港問題一句「不曉得」,成功帶起許多人不信任他與恐懼中國的動能,奠定蔡英文後來在民意調查支持度或滿意度上逐步超越了韓國瑜的基礎。

幾個月後,國民黨提名退役中將吳斯懷等人擔任不分區立委,再度讓這股恐懼中國的動能極大化。
而韓國瑜過去三個月從南港豪宅到新莊王小姐事件的處理失當,則搶占了從平面、電視到網路世界所有的版面。同時日前參謀總長沈一鳴上將空難事件,韓國瑜脫口說出「中邪」,又再次加深了許多人對他不信任的印象。
韓國瑜與國民黨最後的策略還是仇恨動員,韓甚至從「討厭民進黨」變成「仇恨新潮流」。究竟是仇恨的力量大?還是恐懼的力量大?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相關報導: 新新聞》反滲透法影響大選關鍵因素,藍綠各有算盤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新新聞》社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