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NO LOOP: 0 犀牛盾循環概念展,首創3,500個可回收再生手機殼視覺牆,沉浸式探索循環之道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帶領犀牛盾團隊於品牌十周年之際在松山文創園區用3,500個可回收再生的廢棄手機殼打造巨幅牆面與廊道,希望能夠邀請更多民眾一起來響應犀牛盾的永續之旅。(圖片提供:犀牛盾)

顛覆材料科學的距離感   以橫跨12年創業的柔韌歷程回應永續跟著科學家的視角與心境   穿越3,500個可再生手機殼視覺廊道   解鎖三大展區塑膠循環探秘之旅

「RHINO LOOP:0 犀牛盾循環概念展」,聯手新銳策展團隊「山陽山陰」悉心策畫,入口由3,500個可循環再生的廢棄手機殼構成以「ZERO」破題的巨型主題牆面與廊道迎賓、帶領觀者踏入一場循環探秘之旅。展間則從「循環歸零」為主題,以「從零開始」、「聚焦單一」、「重返為零」三大展區,帶領民眾從「零」—塑膠的起源出發,沈浸式地經歷誕生、使用、衰老到再生,最終再歸「零」,回到循環的起點,引領觀者重新思考循環的可能,以及探問我們可以為環境做什麼。

RHINO LOOP: 0 犀牛盾循環概念展6月1日起於松山文創園區台北文創大樓前廣場盛大展出,現場超過175坪、運用超過3,500個可回收再生的廢棄手機殼打造而成的巨幅牆面與廊道。(圖片提供=犀牛盾、山陽山陰、攝影=簡子鑫)
RHINO LOOP: 0 犀牛盾循環概念展6月1日起於松山文創園區台北文創大樓前廣場盛大展出,現場超過175坪、運用超過3,500個可回收再生的廢棄手機殼打造而成的巨幅牆面與廊道。(圖片提供=犀牛盾、山陽山陰、攝影=簡子鑫)

從零開始:「0」、「循環」為生活中常見的符號與詞彙,鑒於塑膠問題來自人類,犀牛盾希望透過釐清「0」與「循環」、「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帶領民眾一同踏上循環旅程。

從零開始帶民眾一同重新思考「0」與「循環」的概念,期望能夠從中啟發更多不同永續的可能。(圖片提供:犀牛盾)
從零開始帶民眾一同重新思考「0」與「循環」的概念,期望能夠從中啟發更多不同永續的可能。(圖片提供:犀牛盾)

聚焦單一:犀牛盾相信塑膠為中性材料,需探討的是人類使用與管理塑膠的方式,在過去十年間持續探索與實驗塑膠循環解決方案,理出「考古塑膠」、「現在塑膠」、「未來塑膠」三大主軸,除犀牛盾單一材料解決方案外,本次展覽更攜手跨域夥伴,如:ECOJOY、永續材質圖書館等,協力展演屬於不同生命週期的塑膠循環解決之道。

其中,「考古塑膠」由致力於將「回收塑膠」做成各類新型態產品的ECOJOY協力展出,透過全系列100%回收塑膠製品,帶領民眾一覽廢棄塑膠第二生命的多元樣貌;「現在塑膠」則由犀牛盾「單一材料」理念為核心,演繹手機殼在犀牛盾單一材料科技下如何有效循環再生,持續創造塑膠重複使用的最大生命週期;「未來塑膠」由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轄下的永續材質圖書館呈現研發中各種未來塑膠方案,帶領民眾一探材料科技的最新技術。同時,更邀請六位曾參展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的台灣本土漫畫家Eli Lin、Pam Pam Liu、李隆杰、柳廣成、曾耀慶、劉倩帆,繪製「環形概念燈箱漫畫」,藉由仰望懸掛空中的大型彩漫藝術裝置,讓民眾從不同視角觀賞創作者對循環的想像與各種姿態。

「過去塑膠」除了將展出犀牛盾未量產問世的回收製品外,也將由ECOJOY帶來各式由回收物料所製成的塑膠第二生命樣態。(圖片提供:犀牛盾)
「過去塑膠」除了將展出犀牛盾未量產問世的回收製品外,也將由ECOJOY帶來各式由回收物料所製成的塑膠第二生命樣態。(圖片提供:犀牛盾)

重返為零:重現塑膠材料循環的最後一哩路,與韓國環保團體No Plastic Sunday合作,展出塑膠再生熱壓模型機,能夠用手機殼回收後打碎的碎粒作為重生再製原料製成小掛件,讓民眾能親眼看見塑膠回收料再生的過程。

《全球塑膠公約》、《資源循環促進法》實踐在即 「循環經濟」大勢所趨犀牛盾攜手NGO首次啟動調查  七成民眾支持循環再生塑膠手機殼

根據聯合國統計,人類每年產生約 22.4 億噸固體廢棄物,其中只有 55% 在可受控設施中進行管理,預計到 2050 年可能增加到每年 38.8 億噸。廢棄物是影響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環境污染等多重全球危機的最大源由之一。而到 2040 年,預計每年將有多達 3,700 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與水域生態系統。[1] (相關報導: 做環保媽祖真歡喜 大甲媽永靖遶境全攻略 更多文章

針對日益嚴重的全球塑膠廢棄物問題,聯合國環境大會預計於2024年底即將定案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除設定2040年有效預防、逐步減少和徹底消除塑膠污染,並設立管理塑膠製程與廢棄物處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而環境部亦將研擬《資源循環促進法》草案,期望透過更細緻化處理、明確訂定「再利用產品」分級管理,讓「廢棄物」轉化為「資源」,目標2030年減少原生塑膠使用量13.8萬噸,顯見塑膠減量與循環議題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