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賡義院士是開創台灣生物統計學研究的公衛學家,也是盡一己之力改善高教體質的教育家。他在陽明大學校長任內推動全人教育與心理諮商,推動了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合併,也改善了國內大學校長遴選制度;新冠疫情期間更接下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的重任。
最新出版《取捨之間》是梁賡義院士的自傳,他的生命歷程展現了一位學者心中掛念國家社會的俠義風骨,與一位全人教育者的典範,曾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等殊榮的他,成就和影響力都已超越了學術界的範疇。
梁賡義院士曾與同事共同設計了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的統計方法,使他成為國際知名的生物統計學家,包括「廣義估計公式」,他認為:「生物統計的目的是協助科學家尋找科學問題的答案,申請專利是次要」,這項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採用,對於各種疾病預防及臨床研究產生了重要作用。
梁賡義也曾兩度進入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次於2003年SARS疫情肆虐時擔任副院長,另一次則是2017年接掌院長一職。在他任內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他帶領國衛院擔起迎戰疫情的重責大任,包括採購疫苗、規劃在台自製疫苗、開展老藥新用研究和投入快速篩查試劑的研發等,「凡事存乎於一心,做與不做,常在一念之間,如能以百姓為念,一切都顯得自然了!」
出任國衛院院長期間,他組織核心團隊,以任務為導向,建立制度,爭取穩定的經費外,也特別成立了「人文思學講堂」。「我們都是社會一份子,關懷弱勢,縮短城鄉差距、維護大自然的生態等等,也該是匹夫有責,而不是漠不關心。」
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也在此書推薦序中提到,「即使有許多的不安與失望,我們還是渴望看到像賡義兄這樣,默默且堅定地為國家和教育作出貢獻的人。《取捨之間》道出賡義兄一生至今的經歷,讀者能感受到他待人之誠懇、忠實於自己,以及懷抱理想的情懷,實在是此時此刻社會最需要的典範。」
曾經將「生物統計」視為一生職志的他,在踏入教育界與行政工作前,曾經想著「如果想繼續做研究,就留在美國;如果想轉換跑道到行政工作,就應該停下研究工作回台灣發展。」因為相信「教育」比「教學」有更深、更廣的影響力,而擔任了陌生且具挑戰性的陽明大學校長一職。
「大學除了給予專業的教育,仍需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原則,並且培養懂得生活,以及領導與被領導的能力。」在擔任陽明大學校長七年的時間裡,梁院士特別聚焦「取是能力,捨是境界」的全人教育,所謂的「取」是強調高等教育不只是專業能力的獲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關懷社會,甚至及於關懷全人類的心胸,而「捨」是精神或實質層面,都捨得付出,希望藉此培養優秀的「人」,而非「匠」,期盼年輕學子能「把困難當作挑戰,學習當作樂趣」,進而朝向人生的目標邁進。 (相關報導: 張彥專文:江湖史家的雄心壯志─他們能改變中國命運嗎? | 更多文章 )
「行政的力量,更需謹慎善用影響力。」他認為達到目的,方式不只有一種,在校長任內,他推動「與校長有約」,傾聽學生的想法,並相信「我們之間或許不同,但沒有對立,理性、尊重的處理方式,一樣可以解決問題。」懂得取與捨,完成遠大目標,才是梁院士心中所想。「只要能用到我專業的部份,我會積極參與校內一些爭取到的研究計劃,但扮演的是生物統計學家的角色,且若發表論文,我不必掛名。」希望能提供學術界不同的思維,讓年輕人能在沒有顧忌之下,放手追求所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