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大會展現多元包容!華郵:拜登找到入主白宮的「致勝法寶」

美國民主黨總統暨副總統候選人拜登與賀錦麗。(美聯社)

本周熱鬧登場的美國政壇盛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兩大黨意識形態分歧、社會分裂矛盾加劇的時刻,透過演講者、表演者呈現民主黨包容種族及性別多元的意象。《華盛頓郵報》分析,拜登意圖再次彰顯「大帳篷」的氣勢,擁護協商民主與多元性,不僅有助於治癒美國現在「支離破碎的民主文化」,也重現民主黨70年前主宰美國的致勝法寶,預料將是民主黨重返白宮的關鍵策略。

大帳篷(big-tent)意指一個政黨揉合各種不同的觀點,兼納左派、右派的某些意見,試圖藉此吸引到更多選民。在美國,兩大黨內均有不同意識形態、甚至觀點完全相反的政治人物;政治選舉中,很難推選出一個令黨內所有人都滿意的候選人。因此,參選人是否願意展現包容多元聲音的誠意,是吸收不同意見支持者的關鍵,溫和派的民主黨總統提名人拜登(Joe Biden)正在試圖做到這點。

2020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邀來了各種政治派別的知名人物,例如進步派的無黨籍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前民主黨喬治亞州州長候選人艾布蘭(Stacey Abrams),中間溫和派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前共和黨人彭博(Mike Bloomberg)。保守派共和黨人也罕見出現在民主黨年度盛會上,俄亥俄州前州長凱西克(John Kasich)、馬侃遺孀辛蒂(Cindy McCain),以及共和黨重量級大老、前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倒戈喊話支持拜登。

兩大黨都曾以「大帳篷」策略致勝

前《華郵》資深記者、網媒「Vox」創辦人克萊因(Ezra Klein)認為,民主黨需要引起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廣泛關注,才有機會勝選。民主黨東西岸大城市的票倉,社會構成本身就比共和黨更多元化。此外選舉人制度事實上對共和黨比較有利,共和黨籍的川普(Donald Trump)2016年在沒有奪得多數選票的情況下,依賴選舉人制度入主白宮,這是因為民主黨票倉集中在東西岸,共和黨票源則分散在各州的市郊鄉間地區。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指出,拜登重現「大帳篷」的策略是對的,無論民主黨或是共和黨都曾藉由「大帳篷」戰略,順利入主白宮。民主黨在1930年代至1960年代主宰美國,主要是因為民主黨籍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推行新政,他承諾:「以更公平的機會來共享國家財富分配。」

小羅斯福的新政聯盟(New Deal Coalition)動員了美國多元社會階層,窮人、勞工團體、少數族裔、城市白領階級,還有南方支持種族隔離的白人以及北方自由主義者,成功將美國從戰後大蕭條的泥淖中拯救出來,保護少數與貧困族群的經濟政策,吸引了不同派別的支持者,自美國內戰以來一直堅定支持共和黨的非裔美國人也逐漸轉向支持民主黨,民主黨也在國會翻身變成多數派。 (相關報導: 今年大賺近10億!前友邦萬那杜「賣護照」挺過新冠疫情與哈羅德風災 更多文章

共和黨也曾藉由「大帳篷」致勝。1980年代,保守派的時任共和黨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民主黨失去民心之際,強力宣傳自己曾為民主黨人,也相當尊重勞工階級,雷根所提出的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奪走了原先為民主黨支持者的白人藍領工人階級及農民選票。

1987年,美國總統雷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簽署《中程飛彈條約》成為冷戰和解里程碑。(AP)
1987年,美國總統雷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簽署《中程飛彈條約》成為冷戰和解里程碑。(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