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真的既現實又殘酷,八年前,柯文哲頂著「政治素人」的光環就任台北市長,上手就是「五大弊案」,查得轟轟烈烈,收得零零落落;八年後,孤掛民眾黨主席的柯文哲,還是「五大案」纏身,只是這一回,他成了當事人,五案齊發,已有三案被列為「貪汙被告」,(他字案)被告距離起訴或判刑遠得很,多數人很難相信柯文哲會是貪汙之人,但却反映柯文哲並不像他自己引以自豪的,比別人更會當市長,不論是「嗡嗡嗡」每天七點半以前準點到班,或者「號稱」政商關係公開透明,都無益於漂亮下莊。
為了台智光、土北科、京華城、南港轉運站和魚果市場等五案,柯文哲親上火線,連開三天直播,到底有多人搞得清楚內情,或有沒有心搞清楚其內情,不無疑問,但「貪汙」的法律認定並不複雜,細究其財產收入與金流,沒有不當利益進入個人口袋,缺乏行賄與收賄之實證,欲期「貪汙」成立,並不那麼簡單;「圖利」的心證空間就大了,政府存在的目的就在「圖利人民」,差別在「利民」還是「利特定企業」,即使「利特定企業」也有促進(市政)發展的良意,前提是沒有不當政商關係,以及不逾越法令允許的範圍。
「七點半晨會」還是摸不清公務員自保的眉角
上述五案,都有柯文哲第一時間說不清楚,或花上了一段時間,還有啟人疑竇之處,台智光案第一個引爆,柯文哲耿耿於懷認為他是「檢舉人」,却成了被告,是無妄之災,但他却無法迴避看到了問題,却解決不了問題的質疑,「議會施壓」是他的理由,因為已經有議員因此案被押,議員捲入此案大抵是不爭的事實,但做為拍板的市府首長,議員施壓而放行明知有弊的政策,就不是有擔當的首長所應為。
公部門多如牛毛的法令規章,就是施政作為的緊箍咒,這也是企業界最為詬病的,政府不鬆綁法令就不可能大幅創新,民選首長未必清楚束縛手腳的框框條條,公務員却不能不知道,柯文哲曾經在受訪時直言,初當市長前兩年直如「漢獻帝」,「滿朝都是董卓曹操。」此刻回看,或許包圍他的不只是民進黨派駐他身邊的人,還有他認知中前朝、前前朝的無數公務員,他自認聰明,兩年就進入狀況,七點半晨會是他摸清楚公務員眉角的法門,如今看來,這個法門未必如他所想的管用。
隨便舉例,京華城容積率從百分之三百九十二,兩度放寬到百分之五百六十、再到百分八百四十,都在他任內,他質疑的「前朝」市長郝龍斌嚴控容積率被監察院糾正,他大幅放寬也被糾正,此刻很難質疑不同屆期的監委對容積率該嚴該寬,為什麼有如此不同的見解,柯文哲只能自辯放寬的理由,即使容積率寬嚴都要經都委會審議通過,最終決行章還是市長用印,柯文哲聲稱「(業者)陳情信」只是「轉送」而非「交辦」,但公文白紙黑字是「奉交下」,這三個字就是公務員自保的眉角,既是「奉」就是「奉上級」,上級是誰?反正不是承辦人員。
業力爆發擋不住,柯文哲也有「政商關係」
當市長容易嗎?當然不容易,八年市長,柯文哲大概此刻才恍然大悟,公文書用語竟如此「深奧」。京華城案還被爆出柯與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多次會面,柯幕僚聲稱,「待過市長室的都知道」,「不能說見過面就有弊案。」此言說得在理,但是,柯文哲自己承諾的就是透明公開,若是筆筆紀錄在案,拿出會客或行程紀錄,就足證「沒有秘密」,但柯文哲與商界的會面,剛好相反,近乎筆筆未公開,包括他與新光集團深厚的交情,從北士科、南港轉運站到競選總統時的副手搭檔。
威京旗下的中華工程還承包了魚果市場,結果減項發包、後續擴充,還追加預算,被議員告發圖利,柯文哲反問,「預算審查的時候,你們(議員)在哪?難道當年是白痴,現在突然搞清楚了?」議會通過預算或追加預算,不是工程弊絕風清的保證,扁家弊案除了洗錢海外,哪一筆不是經國會預算通過?包括國務機要費;但追加預算也不等於必然有弊,但凡公共工程不追加預算者幾希,除了外在因素,關鍵問題還在承包商的資格能力,如果沒有京華城的政商關係,魚果市長追加四十九億未必會成為標靶,只能說業力爆發擋都擋不住。 (相關報導: 劉東皋觀點:真金不怕火煉─誰怕柯文哲揭弊? | 更多文章 )
對柯文哲而言,經過當年MG149案的洗禮,上述不論是三大案、五大案,大概連精神困擾都不至於,反倒是現任市長蔣萬安要為柯文哲任內之疑,反覆到議會提出專案報告,困擾更大,但柯文哲的「五大案」的確是面「政客之鏡」,鏡像折射出的權力面貌,沒有人真能超凡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