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台媒注意到美國「外交官」網站的一篇文章,該文指出,關於拜登甫簽署的950億美元對外援助,比起援烏,俄羅斯更擔憂援助台灣與印太盟友的那筆80億美元。
該文的邏輯簡言之,即在烏克蘭戰場,俄羅斯已取得壓倒性優勢,來自美國的援助支票,只能起到延長烏克蘭戰事的戰術目的,但無損於俄羅斯的戰略進展。然而,,從俄方視角看,美國援助台灣與印太盟友,才是「改變遊戲規則」之舉。
眾所周知,莫斯科的戰略已從「經略西方」轉移至東方,在東亞,南亞與中亞這片廣褒的崛起之地,東南亞是俄國相中的「蛋黃區」,原則上也就是美國印太地區的核心地緣區。普京認為,未來俄羅斯的經貿機遇,主要來自於與東南亞國家的互補關係,俄方有東南亞所缺乏自然資源,資金與技術,如能源,大宗商品,和核能技術,可供東南亞實現快速增長。
在此考量下,AUKUS被俄方視為東南亞地區的域外攪局者,必須予以反制,並與北京攜手維穩該區域國家的「不結盟戰略觀」,進而促成多極化世界。
與之相對地,拜登政府鞏固第一島鏈之方式,是引導日本,韓國,甚至菲律賓走向軍國主義以作為「傭兵」,美英澳AUKUS則為主力軍,打造新冷戰形勢,完成其對中俄的層層嚇阻。
美國的傭兵名單當然不止傳統盟友日韓菲,除了印度,還包含所有東南亞「騎牆派」,如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只是,要騎牆派選邊站沒這麼容易,拜登至今也沒拿出像樣成績單,只有赤字,所以資源基本都投進了菲律賓,形成了當前緊繃的南海局勢。
騎牆派堅挺的騎牆意志,主要來自於北京在此地區的深度經營,東南亞已躍升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地區,中國也已成為東南亞第一大貿易國,與其說這是東南亞「親中」的成果,不如說是北京戰略容忍東南亞騎牆的成果 ---- 不干涉他國,不結夥針對某國,是中方與東南亞的寶貴共識,而選邊站隊幾成東南亞的禁忌。
但凡事總有例外,菲律賓拋棄了「不結盟主義」,從而造成區域緊張,北京至今憋著不予以強硬反擊,為的就是維穩東南亞此前的中立戰略。而有意思的問題在於,俄羅斯如何看待東南亞出現美國破口?「戰鬥民族」會不會憋不住而亮劍?
考慮到莫斯科將中俄關係視為最重要的資產,俄羅斯不可能在東南亞做出令中國不爽的舉措,但合理預估,俄方會積極扮演一個「互補」的角色,在北京不方便出手的時機和領域適時出手,給予聲援,展現強硬,並貢獻「制約效果」。
簡言之,俄羅斯會自我定位為「中國之劍」。
北京將自己定位為「和平締造者」,雖墊高了大國形象,卻也在許多方面自縛手腳,畢竟,做大哥的,不能像小弟一樣輕易揮拳,因此,必然要犧牲其因應變局的靈活性,菲律賓問題就是顯例。
當前的南海問題,同樣事件若發生在俄羅斯身上,拖走仁愛礁破船就完事了,不會拖沓數十年。但從大局著眼,這種「靈活性」的硬氣會產生不良後果,從而衍生更多麻煩,因此,北京需要朋友挺身而出,幫忙做些自己不方便做的事,從而彌補自身靈活性之不足。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加薩停火談判無進展:以色列、哈瑪斯皆拒絕讓步,停戰條件「談不攏」 | 更多文章 )
如何在不損及大國形象的同時,展現小國的靈活性,是北京當下的重要考題,而這也就是莫斯科的機遇 —— 以互補性強化「背靠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