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確保稀缺性
2、真偽可辨
3、可溯源的所有權
4、透明的交易流程
5、轉手容易
而NFT的特性會讓鑄造的東西能具備這些特質,增加收藏價值。
NFT有可能解決藝術產業痛點
現有藝術市場的交易與產業模式,雖然已經行之幾百年,但卻有無法解決的痛點:
1、數位型態作品難以交易,而且易被複製。即使限量發行也難召公信,無法認證。
2、從贗品假拍等各種假的困擾,即使鑑定技術再高超,各種戳章證書,包括流傳有序也全都可以偽造。
3、交易無法透明,無法追蹤流通管道。
4、代理機構因為場地與推廣行銷成本也很高,造成中介費用居高不下,當然也就拉抬了藝術品的價格。
5、目前藝術家的收入,只限於第一次出售與畫廊分成。後來不管再幾次轉手,都與藝術家無關。而且作品售出,著作權也隨之轉移。總之就是對創作者沒有保障。
6、另外因爲拍賣受制於春秋兩季,畫廊出售也多限於展覽之時,交易時空多所限制。
7、藝術產業門檻高,圈外人難以觀其堂奧,水深不可測,貿然進來容易輕者受傷,重者粉身碎骨。
藝術產業原本多為實體交易,但隨著運算程式等技術日新月異,數位藝術的面貌也包羅萬象。這些在虛擬世界存在的如音樂、影像、錄像等數位型態的藝術,在Web2.0的世界,因為可以自由複製,原始檔案與複製品沒有差別,對創作者完全沒有保障。
但Web3.0的技術特性,能大大支持數位藝術創作。NFT技術因為能對數位資產進行記錄與認證,也就成為各類數位與生成藝術的新機遇。數位藝術相對於實體藝術的優點就是保存容易,不用擔心破損、發霉或者無處收藏、占據過多空間等問題。藏品也不需移動,需要去面對運輸與報關等很複雜的流程。而且鏈上的交易可以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也沒有地區時差的限制,全球同時能看到。遠比現有線下的交易時間與空間都更靈活。
智能合約解決了文創產業最痛點,也就是侵權。因為技術上能認證保真,再加上交易透明,所以藏品便於追蹤,能真正流傳。能清晰算出市場流通的情況與數量,就便於估價,也就能解決文創藝術產業長期受盜版氾濫與平台壟斷兩大問題的困擾。
再加上因為NFT的智能合約能約定每一次轉手創作者皆有一個比例的收益,而且NFT區分了所有權與著作權。售出的只是所有權而非著作權,著作權仍屬於作者,作者因此有權繼續修改作品。
再加上因為NFT的作品型態,讓過往靠藝術媒體與線下藝術博覽會等的藝術營銷方式失靈。NFT的營銷方式得靠社群經濟加上社交媒體來推廣,藝術家完全可以繞過代理環節,自己編輯圖文視頻在社交媒體宣傳IP圈粉做社群。如此相較於傳統,在NFT的世界裡,創作者更能取回主控權,轉向創作者經濟時代。但也因社交媒體圈的是網上活躍的粉絲,吸引的是全新的買家,開拓的是有別於傳統的新市場,得邀大眾狂歡。
(相關報導:
想靠股市賺錢,又不想被割韭菜?掌握「三大原則」就能穩穩賺,讓勝率提高
|
更多文章
)
其實在鏈上鑄造(mint)一個NFT很容易,關鍵是得有效推廣才能有人看見。需求是稀有性成立的要素,所以不是一個數位檔案鑄造成NFT就有效益,關鍵是得很多人知道並且渴望得到,才能產生影響。但這也意味著在NFT世界裡藝術中介推廣的生態丕變,必須轉型。藝術經紀人必須學會應用新的行銷技術與工具才能面對時代的新機遇。
1、創作者的動機與願景。
2、內容的創新性、獨特性、稀缺性與價值賦能。
3、必須限量,才有價格的意義。即使市面上有發行五百、一千甚至更多的NFT,也是限量。
4、營銷運作的創意指數。
5、集結社群的能量。
常被問的問題是:有沒有NFT藝術?顯然是沒有。因為NFT是一種技術。當然,不是頭像就叫NFT藝術,也不是生成藝術就可以叫NFT藝術。
因為,藝術貴在原創,貴在那個「第一」。但第一個用NFT技術做出迷因貓Crypto Cat與無聊猿的團隊,絕對是藝術家。所以之後再跟著做頭像的,只是跟隨模仿,不能說是藝術。
怎樣的擁有才是擁有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NFT也是。雖然NFT的橫空出世能解決上述藝術產業結構上的問題,但自身仍有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NFT賴以存在的虛擬貨幣,漲跌幅極大。一下狂飆,一下暴跌,一下爆倉。NFT平台除了要面臨藝術市場本身的漲跌因素外,幣值本身的波動,交易的風險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於虛擬貨幣的疑慮觀望,NFT項目在2022年秋天迅速冷卻甚至到冰點。
又因為數位作品始終在線上,不存在實體空間,就會有如何存放與可能被偷的疑慮。有人質疑,NFT真的是被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上嗎?有研究指出,實際上這些圖片有些並不是真的存在區塊鏈上。現在絕大多數的情況,區塊鏈上只存「網址」,且目前並沒有任何標準來保證這些圖片不會被篡改或刪除。也就是說,你買的NFT多年後,可能會變成「404找不到圖片」。因此,如果NFT交易有可能是「所見不代表所得」,那就會讓人觀望不前。
另外,某明星名人虛擬錢包裡的如無聊猿等NFT被偷了之類的新聞似乎層出不窮,駭客橫行,數位資產可能無所遁形,也是造成人們觀望的原因。
前頭提到,雖然網購與網路生活的普及,人們慢慢能接受數位資產。關鍵問題還是,人們對看不見摸不著又的確存在的虛擬世界還是缺乏信任。在web2.0的時代。我們會在網上訂貨,產品寄到家裡;在web3.0的時代,我們是在鏈上訂貨,但我們只能在網上看到我們購藏的東西。很多人感覺這樣看不到產品,感覺買的彷彿不是東西,根本不存在。你難道沒懷疑過:「他們真的存在嗎?」
雖然實體博物館保存的藝術品非常脆弱,有人也在問數位藝術在五百年後會存在嗎?可能會發生:影像品質惡化、檔案格式無法再開啟、網站停機、忘記錢包密碼等麻煩而檔案灰飛煙滅。
另外,區塊鏈技術是否真能「去中心」的問題也遭受質疑。目前可以看到NFT的銷售平台如OpenSea等依然有左右市場的操控力與影響力。藝術家是否在區塊鏈世界裡公平地受到關注,也還是未定之天。
雖然NFT上鏈與傳遞都需要礦工費,提供運作的程序員酬勞,但因為這筆費用如果跟在傳統藝術市場推廣的投入費相較,不算大錢。但區塊鏈每一筆運算都得消耗極多的電力,這種耗能的隱憂,也是鏈圈開發亟待解決的問題。
未來已來
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在2021年啟動的《The Currency》創作計畫,是考察NFT未來的參考指標。他以2000美金的初始價格,公開出售一萬張彩色的點狀油畫與NFT。赫斯特要求一萬名買家們必須選擇:保留NFT或者實體畫作?必須兩者擇一。若選擇NFT,手上的原作會被公開燒毀。2022年七月,他公布了結果:4851位要保留NFT,5148位希望留下實體畫作。這個結果還是令人吃驚,因為赫斯特號稱當今身價最高的藝術家,竟然有將一半的人選擇放棄未來肯定高價的實體畫作而選擇NFT,表示有一半的人看好或者期待NFT的未來,而願意參與這場如同賭局的創作項目。
作者介紹|趙孝萱
現任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創時書院院長元培學堂文化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台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藝術鑒賞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結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結業
曾任輔仁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中央大學中文系兼任副教授佛光大學文學系副教授兼系所主任台北林語堂故居首任執行長北京大學「現代藝術檔案」總監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收藏俱樂部顧問講師
著有:《美力覺醒》、《藝術收藏投資的七十個問題》、《藏家養成計劃》、《張恨水小說新論》、《鴛鴦蝴蝶派新論》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