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莧菜是家常菜中常見的食材,不僅美味還很營養,據《早安健康》指出,其含鐵量是菠菜的2倍,鈣質含量還比等量的鮮奶更多,有清熱補血、穩定血壓,以及消腫消炎等功效。
農諺說「三月莧」,暮春時分,氣候回暖,正是莧菜開始盛產的季節。一般葉綠素蔬菜不耐夏季高溫,但是莧菜耐熱,生長速度快,尤其颱風過後,迅速栽種,二十天就能採收,供應全台的營養,整個夏天,都是莧菜的舞台。
莧菜一直是農家很常見的食材,只要用蒜末爆香,清炒或汆燙一下,或是煮個莧菜羹,營養簡單。《本草圖經》就認為「莧實味甘,去寒熱,久服益氣力,不飢,輕身」。莧菜鐵質含量高,人體容易吸收、增加血紅蛋白含量,纖維素能促進腸胃蠕動,是消暑佳餚。
莧菜有兩類,白莧葉片呈現綠色,口感較細嫩,紅莧帶點紫紅色,煮湯後的湯汁,也呈現一抹淡淡胭脂紅,非常好看,也能引發食欲。
莧菜除了吃嫩葉,莧菜梗與根部也能加鹽醃成鹽菜,往昔澎湖人冬天就會吃夏天醃製的鹽莧菜,民初大文豪周作人的文章〈莧菜梗〉,形容吃莧菜梗有種舊雨之感,因為這種平民食物可以食貧、習苦,也有清淡滋味。除了栽種的莧菜,田邊冒出的野莧,也是美味的野菜,甚至是救荒良草,長輩們會將野莧或莧菜搗汁,用來外敷創傷的傷口,莧菜煮水飲用,也有解毒效果。
平凡的莧菜,充滿非凡的生命力,西方就將莧菜視為一種生命力的永恆象徵,莧菜英文Amaranth,亦即不凋花,《伊索寓言》就有玫瑰與莧菜的對話,比喻短暫卻永恆的美麗。
清明節氣食物潤餅、草仔粿(艾粄)
清明節和古代寒食節時間相近,潤餅成為祭祖與節氣飲食的主角。台灣人還喜歡吃清香的草仔粿,閩南人經常用田邊的鼠麴草搗碎煮熟,包入糯米團(粿),內餡可放入鹹的菜脯米(曬乾的蘿蔔絲)或甜的花生;客家人則偏好用艾草,包入菜脯米或花生,稱為艾粄。
作者介紹|彭啟明
59次,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所博士。現任YahooTV「彭博士觀風向」及中廣「氣象達人」主持人、國立中央大學及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特約教授、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暨總經理、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理事長。
作者介紹|洪震宇
59年次。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現為自由作家與跨領域創意教學工作者。台灣少數連結人文與商業的創作者與實踐者。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創意總監,規劃過三一九鄉專輯,以及《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
作者介紹|李咸陽
59年次。藏雲會館館主,承繼外公及母親家傳開始學習命理,迄今已經三十餘年,精通紫微斗數、奇門遁甲、陰陽宅風水、四柱姓名學、易經八卦及祖傳的<九星埋珠>占卜,以趨勢、經濟預測擅長,並準確預言數次景氣低迷及復甦以及俄烏戰爭的發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樂活國民曆:懂天意,食當令,遊在地,開好運,疫後必備新時代節氣生活指南(增修新版)》(原標題:清明 國曆四月四日或五日) (相關報導: 炒高麗菜別只會放蒜頭蝦米!詹姆士加1食材,鹹甜唰嘴又清脆,還能護心降血脂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蔡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