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汽車生產量8,900萬輛,中國生產3,016萬輛,佔34%,是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同年中國出口為526萬輛,超過日本出口的442萬輛, 也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這樣的說法有許多誤導。中國汽車生產及出口的數量是指從中國境內生產及出口的汽車,其中一半是外國公司在華所生產及出口的汽車。所以中國汽車產業真正的實力可能只有媒體報導的50%,中國生產了1,500萬輛左右,只出口了250萬輛左右。
此外日本的豐田,本田,日產,德國的大眾,在中國及世界各國設廠,他們生產的汽車及銷售,都歸入各在地國的統計,和德國,日本無關。若是以外國汽車公司自己的產量統計,2023年世界前五大汽車公司:德國大眾,日本豐田,荷蘭Stelltis,美國福特,德國奔馳。其生產銷售都超過中國最大的比亞迪。
譬如2023年豐田全球產量1,123萬輛,德國大眾925萬輛,比亞迪只有303萬輛。所以中國汽車產業的實力是不是世界第一,可能有誤導。
目前只有中國的電動汽車確實具備技術優勢,領先世界。2023年全球銷售約1,400萬輛電動汽車,其中在中國境內製造的高達約960萬輛,國產的約480萬輛。可見中國以製造電動汽車見長,傳統燃油汽車仍是歐美、日本、韓國的天下。
中國電動汽車有200多家公司,名列前茅的有比亞迪、上汽、蔚來、廣汽、理想、吉利、小鵬、長安、長城等,小米也加入競爭,內捲劇烈。除了比亞迪,其他公司都在戰略虧損的階段。惡性競爭,形成資源浪費,並且在國際上自相削價,利潤超薄,影響未來電動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譬如比亞迪的銷售超過特斯拉(Tesla),但是利潤卻低於特斯拉。希望中國電動汽車公司能夠合作兼併淘汰,減少到5家最強的公司,維持合理售價,才能賺得高利,希望未來比亞迪能成為類似大疆的品牌,雄霸世界。
電動汽車的結構是汽車電池,車身結構,馬達電控,智能駕駛。中國目前獨佔鰲頭的是汽車電池,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及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續航力、充電快、效能高、重量輕、價格低、安全可靠、保護環境,都遙遙領先。因為車用電池的研發尚在初始階段,競爭最為劇烈。汽車電池佔電動汽車成本的40%,任何新的突破都可能翻轉電動汽車的競爭態勢。譬如如鈉電池、高鎳電池、鈦酸鋰電池、固態電池等等,加州矽穀的尖端能源公司NDB,正在研發核能電池,可持續使用50年。各國都在競相研發,中國當前電池的優勢不可久恃。其他車身結構,馬達電控,智慧駕駛,中國都在第一梯隊,但並不遙遙領先。 (相關報導: 花蓮強震》恐影響晶片供應 外媒:手機、筆電、汽車可能漲價 | 更多文章 )
美德日韓雄霸世界汽車產業數十年,關乎其就業人口及國計民生,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汽車,除了正面的研發競爭,必然渾身解數使出各種陰暗技倆,打擊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當年歐美國家挾其清潔能源,環境保護產業的優勢,以碳中和、零排放、碳交易等等的方式,阻礙發展中國家走向工業化。 想不到中國這十年來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領域快速發展,供應全球95%及70%的市場,獨佔鰲頭。電動汽車更是異軍突起,擠壓歐美及日韓的汽車產業。現在歐美國家試圖脫離新的競爭,漸漸淡化清潔能源,延緩環境保護。譬如放寬對傳統燃油汽車的製造期限,將停止年限從2030延長到2035,甚至2040年、停止國民購買電動汽車的鼓勵貼補、不鼓勵充電樁的普遍設立、繼續使用石油,天燃氣,煤碳能源等等,目的在延長其傳統燃油汽車的優勢,扼制電動汽車的快速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