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太幸福,她竟用「發胖」自我懲罰!心理學家揭不健康親子關係帶給人的終生傷害

這些幸福讓她覺得內疚,因為她媽媽一輩子都活在怨氣中,跟幸福絕緣,而自己現在居然過得這麼順利。所以,在過得如此舒服時,她開始發胖了。(圖/取自photoAC)

倫敦有個著名的精神分析中心,叫塔維斯托克中心(Tavistock Centre)。一位在這裡進修了很多年的精神分析師說,對自己成長幫助最大的是「動力團體」。

這是一種適用於團隊的心理治療方式,它允許成員在團體中自由呈現內在的關係模式,然後進行覺察,彼此回應,從而得到成長。

在持續多年的動力團體中,這位精神分析師幾乎每天都要跟其他成員彼此投射、彼此衝突,看起來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吵架。他說自己每次「吵」完都很擔心,以為關係要完蛋了,但是這麼多年來,大家的關係還是好好的。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治癒。

關係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脆弱。對方沒那麼脆弱,我們也沒那麼脆弱,所以這位精神分析師才不用活得那麼緊張、謹慎,能夠更自在、更真實地做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也變得舒服和放鬆下來。

寄身在身上的父母

我們大多數人在童年時期,都沒有體驗過關係的柔韌性,而是體驗了太多「無限上綱」、「小事化大」。父母像是易燃、易爆品,特別脆弱,孩子但凡有點小事不如父母所願,他們就會立刻被「點著」。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爸爸就會大發雷霆,媽媽就會哀聲痛哭:「這個家沒希望了,日子過不下去了。」有的孩子已經長大,已經工作成家,父母依然會上演「你不如我所願,我就悲慘可憐給你看」的戲碼。因此也有不少人說:「我想做自己,想捍衛自己的邊界,想和父母分開住,可是他們確實很可憐,老了無依無靠,身體也不好,我怎麼說得出口?」

我身邊就有這麼一個好朋友,他媽媽總要跟他一起住,每次他提出請媽媽回老家跟爸爸住,媽媽就會出狀況:生病,甚至把自己摔骨折,給兒子帶來很大的愧疚感。

這樣的父母實在是太脆弱了,脆弱到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願去生活。他們沒有完整的自我,需要寄生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使用,榨取孩子的能量。一旦孩子想要跟父母劃清界限,拒絕被控制,父母就會枯萎。如果孩子聽父母的話,乖乖地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就會變得很有精氣神,但孩子會越來越抑鬱無力。

結實的父母

那麼,結實的父母是什麼樣子呢?

結實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無論孩子呈現出什麼狀態、行為,都不會感覺被傷害。父母或許會被孩子惹惱,產生不良情緒,但這種情緒只是當下的一個反應而已,並不會破壞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實質,父母也不會因此陷入情緒裡,不可自拔。

結實的父母,在孩子長大離家之後,不會因此而失去生活的重心,依然有自己的人生。跟孩子相聚固然開心,但不是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快樂可言。

結實的父母,是對孩子生命力最好的祝福。孩子會發現,「我充滿活力地生長、做自己,是不會傷到別人的,我的生命力被這個世界歡迎,我可以全然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命體驗,不用背著父母前行,不用對父母心懷愧疚」。

脆弱的父母

還有一種脆弱的父母,看上去並沒有強勢控制,但是他們自身能量特別低,每天勉強維持一日三餐,上完班,做完最基本的家務,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幾乎沒有什麼能量和熱情去回應孩子。 (相關報導: 我活著,就為了代替爸媽實現夢想?一個考上醫學院卻輕生的孩子,道盡東亞社會最大悲哀 更多文章

久而久之,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回應,他就會慢慢覺得,「我想跟父母玩耍,哭鬧著尋求父母關注,這些需求太可恥了。父母已經很不容易了,為了保證我的衣食住行,他們幾乎耗盡了所有力氣。我要是還不滿足,提出各種要求,那就是沒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