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普京將舉行雙邊會談 中亞五國安全與經濟牽動中俄「無止境」夥伴關係

2018年6月8日,習近平與普京在北京會面。(美聯社)

上海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將於15、16日在烏茲別克第2大城撒馬爾罕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親自出席,這是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他首次出國訪問,且預計會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會面。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方艾文撰文強調,看待這次的「普習會」,必須也把中國與其他中亞國家的關係納入考量。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3日刊登方艾文(Evan A. Feigenbaum)的文章,內容直言習近平確實會藉由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SCO)峰會機會,和普京(Vladimir Putin)舉行雙邊會談,而外界都在看中國是否會更靠向俄羅斯,給予外交保證和經濟援助。

「只用中俄雙邊關係角度來看習近平這周的用意是錯的」,方艾文寫道,「過去20年間,中國在與中亞鄰國建立強健關係的政策上投入許多。這些曾是蘇聯一部分的國家,對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為深感不安,且對此事感到威脅,不斷面臨俄羅斯壓力,需要一些喘息空間」。

方艾文提到,哈薩克就是一例,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哈薩克就與俄羅斯保持距離。他表示,習近平面對三重困境,首先是習近平在與俄羅斯的戰略夥伴關係中有許多個人投資,且他會希望俄羅斯及普京振作起來,但若他做得太過,將與中國想要培養關係的中亞國家陷入分歧,甚至使上合組織分裂。

習近平面臨三重困境

另外,中國選擇在俄羅斯自烏克蘭進行最大規模撤退時更靠向俄羅斯,只會顯得格外無能。方艾文說,基於上述因素,習近平會持續「觀望」態度,但會給予俄羅斯外交協助,並擴大雙邊協定的承諾,且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制衡美國,以及讓跨大西洋西方陣營和日本偏好的全球體制和政策處於劣勢。

方艾文認為,中國會繼續實質上批評西方陣營對俄羅斯的制裁,但避免讓自身成為目標,而中亞國家及南半球夥伴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感到不安,中國只會嘴上說說「和平」與「穩定」來安撫這些國家。方艾文在2月戰爭爆發初期時已說,中國是利己主義強權,不可能成為俄羅斯利益的代理人。

2018年6月10日,普京與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合影。(美聯社)
2018年6月10日,普京與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元首理事會合影。(美聯社)

「中國是比俄羅斯還強大的強權」,方艾文稱,「它的利益更具全球性,也更加多面向。北京當局的目標就是在戰略層面上保留與俄羅斯的協定,以制衡美國和來自西方陣營漸增的經濟壓力」。他指出,由於中國享有進入全球市場的好處,因此不會想在作戰層面上與俄羅斯進行反制,以免遭到制裁。

方艾文強調,倘若習近平支持普京或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就很難同時保有既有利益,又能制衡美國及西方陣營。對於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排名第3的常務委員栗戰書日前在海參崴(Vladivostok)和普京見面時,表明中國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方艾文認為,習近平不太可能照著這樣做。 (相關報導: 可能成為中國進入北極跳板!美軍日本專家:北海道是美日同盟戰略優先要務 更多文章

不太可能表明挺俄羅斯

方艾文指出,中國官媒《新華社》有關栗戰書和普京會面的報導中,對烏克蘭是隻字未提,「北京當局的中亞夥伴會想聽到一陳不變的模糊說詞,既能反映他們的關切和利益,也能保留北京當局的觀望立場」。他亦稱,中國為自己的聲望在上合組織投入許多,並對部分區域關切相當敏感。

2022年9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排名第3的常務委員栗戰書出訪俄羅斯,晉見總統普京(AP)
2022年9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排名第3的常務委員栗戰書出訪俄羅斯,晉見總統普京(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