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步步錯,張榮發遺囑轉眼成廢紙

張國煒(左)不僅當不成長榮集團總裁,連最愛的航空董事長都沒了,張榮發遺囑成廢紙。(長榮航空臉書)

3月11日,長榮創辦人張榮發的大房子女發動突襲,拔掉張榮發指定接班人、二房張國煒的長榮航空董事長職務,長榮集團的「兩房戰爭」短短一個多月就結束;而且,未來除非有「兄長恩賜」,張國煒已無再起可能,張榮發遺囑轉眼成廢紙。

高估自己權威、低估子女反抗心

何以致之?簡單講是:張榮發高估自己的權威、低估被壓抑的子女反抗的能力與心理,結果步步錯,終而讓其指定接班人連起碼的一個職位都沒了。

張榮發遺囑的2大重點是:1、所有財產(包括不動產、股票、存款)全部由二房的四子張國煒單獨繼承;2、指定張國煒為接班人,接手集團總裁。這份遺囑本身就是一個錯誤,要能執行唯一的前提是:仰賴大房子女的服從與善意─顯然這前提完全不存在。

以所有財產給張國煒繼承而言,明顯違反法律,其它子女都有法律保障的「特留份」─除非其它子女自願放棄,否則不可能所有遺產歸於一人。即使張榮發生前就讓其它子女簽字放棄繼承權,其效力猶有疑問,更何況張榮發連這個動作都未作,就想大房子女服從遺囑、放棄繼承權─這是高估了自己的權威?還是高估子女的服從性?

股權結構讓幼子毫無勝算

更重要的集團企業掌控權交給張國煒則更顯粗糙─張榮發似乎完全不知道、或是不介意集團的股權結構。在現有結構下,即使大房今天善意的支持張國煒擔任總裁,他大概也只能是個空頭總裁,甚至可隨時撤除掉─事實上大房根本不願意等,張國煒公布遺書要接任總裁,大房立刻解散總管理處廢總裁,回歸各公司治理。

長榮集團與國內其它企業集團類似,集團擴張過程中,除了家族成員的個人持股外,更大的比例是各企業(包括各種海內外的投資公司)彼此交叉持股、穩定家族掌控,但其中必然有幾個最關鍵、位階最高的控股公司。長榮集團中的長榮國際算是最高層的控股公司,再往下則是長榮海運及張榮發基金會亦為要角─這些公司幾乎毫無例外這些都掌握在大房手上。

例如,長榮國際中大房三兄弟各掌握18%、合計54%其控股過半;長榮國際也是長榮海運第三大股東,同時大房子女個人也掌握長榮海運超過二成多股權,遠超過二房的4%多,因此張國煒幾乎不可能動搖大房對長榮國際、長榮海運的掌控權。而這兩家對長榮航空的持股又接近3成,遠超過張國煒的1成多,基金會也是大房掌握。

因此,從股權結構來看,張國煒原本就毫無勝算,要繼續擔任航空的董事長、甚至總裁,完全要靠兄長支持,張榮發的遺囑算是「逆勢而為」。如果張榮發真要把集團都交給四子,生前就該幫根基不穩的幼子消除障礙、鋪平接班路─單單把其它兒子、女婿「趕出集團」,不讓其擔任集團職務,是遠遠不夠,因為,上層控股公司的股權掌握在這些子女手上,隨時可透過層層交叉持股關係發動政變。

大戰前夕張國煒「遠遊」犯錯

而張國煒的表現也讓企業界人士相當「吃驚」。既知股權不足,其實就該尋求與兄長協商、合作,但其驟然公布遺囑,似乎有意藉此壓制哥哥們,結果反而點燃戰火,把原本願意合作的「鴿派」哥哥推向鷹派。 (相關報導: 家族成員嗆「輪不到張國煒來當」》長榮小王子「一日總裁」內幕 更多文章

雙方大戰前夕,張國煒猶好整以暇、擔任機師飛到新加坡─業界人士聽到的反應是「二百五哦」─這有如決戰佈局時,主帥離開前線、跑進廚房煮飯一樣─大房正是在張國煒飛機起飛後召開基金會董事會,換掉其法人代表身份,連帶讓他的長榮航空董事長也跟著飛了。當他知道後趕快以其掌握公司的法人代表身份回到董事會時,人也不在台北,票數也輸人,只能留一個光桿子董事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