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隆觀點:美國月利率會議的弦外之音

美國聯準會(Fed)在3月的利率會議上,沒有展開升息循環之後的第一次降息。(AP)

美國聯準會(Fed)在3月的利率會議上,沒有展開升息循環之後的第一次降息,這有符合市場的預期。市場更關注的,當然是聯準會所提供的經濟預測,還有利率路徑的指引,也就是所謂的利率點陣圖。

我們關心的,自然是聯準會已經說的,但更關心沒明白說出口的,也就是說,貨幣政策背後的總體經濟思維,才是真正的關鍵。

聯準會對實體經濟前景依舊看好

與2023年12月利率會議所提的經濟預測對比,到今年年底,GDP成長率由之前預期的1.4%上調為2.1%,失業率由之前的4.1%稍微下修為4.0%。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聯準會所看到的實體經濟前景不但強勁,而且還比之前預期的稍微強了一些,這當然構成延後降息的正當性。簡單的講,當實體經濟如此強勁的情況下,確實沒有降息的緊迫感。

聯準會所關注的通膨數據,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整體PCE維持之前的預期2.4%。更重要的是,去除能源與食物後的核心PCE則由之前的預期2.4%上修為2.6%。聯準會雖然預期這個關鍵通膨數據遲早會跌破3%這個門檻,但是會不會繼續下行,向2.5%靠近,信心顯然還不是很夠。

綜合來看,聯準會對實體經濟的前景仍然看好,換句話說,目前完全看不出有經濟衰退的早期信號。

這裡出現了兩個總體經濟理論上的懸疑,第一個是通膨率確實大幅下跌,以整體CPI為例,從高點的9.1%下跌到3.0%﹝圖1﹞,但是在過程中,失業率仍然維持在充分就業的低檔,在3.4%到3.8%之間盤整,並沒有出現理論上的菲利浦曲線所顯示的通膨率與失業率之間一正一負的關係,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圖1(作者提供)
圖1(作者提供)

第二個是,目前仍然出現「長短利率倒掛」的現象,根據之前的經驗法則,這應該預告著實體經濟會陷入衰退,失業率會顯著上升,但是目前這個利率倒掛之後的預測顯然失靈,實體經濟仍然強勁,沒有要陷入衰退的早期信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誠如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所預測的,目前還沒有答案,估計總體經濟理論界將來會有很多論文來探討這兩個懸疑。

聯準會利率點陣圖預測通膨數據

目前的利率點陣圖是這樣的,預期今年年底會降息3碼的有9人,只不過預期降息不到3碼的也一樣有9人(降息零碼、一碼、兩碼的分別是2人、2人、5人),另外有一人預期會降息4碼。但是到明年底的降息幅度則比預期的減少1碼,利率中位數由原本的3.6%上調為3.9%。

於是媒體下標題,認為聯準會維持今年年底降息3碼的指引,股市出現慶祝行情。其實降息不到3碼的可能性也是一樣高,顯示的是今年降息幅度比市場期待還要低,但是金融市場顯然選擇自己希望的來報導。

這裡先來談一下降息的兩點基本思維。第一個是,目前的降息是在避免緊縮過度,而要維持正常緊縮,所以,降息之後仍然是貨幣緊縮的狀態,保持足夠的限制性。相較於以前降息,那是由中性利率轉成正常寬鬆,甚至於轉成超級寬鬆。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核電延役不能打迷糊仗,三帖藥方讓核能討論更健康 更多文章

回顧一下之前的兩次降息,一次是2000年3月網路泡沫破掉之後,從2001年1月開始,基準利率從6.5%一路降到1.0%,當時是因為納斯達克出現股市泡沫破滅的崩盤行情。另一次是2007年第3季開始的降息,當時出現次級房貸風暴,也就是房地產市場出現危機,最後延伸到2008年的雷曼兄弟風暴與金融海嘯。這兩次降息都是因為金融領域出現狀況,聯準會為了維持金融穩定(Financial Stability),搬出降息對策,而且要降到非常寬鬆的地步,以便刺激經濟。相對的,目前即使有降息,降息之後仍然是貨幣緊縮的狀態,而不是變成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