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吳鯤鵬專欄:Netflix為何爆改「三體」?中國人能走出黑暗森林嗎?

Netflix改編科幻小說的《三體》重現文革場景。(劇照)

Netflix(網飛)之爆改「三體」,目前已被證明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可謂志在必得,恰逢其時,且適得其所,其中功德無量,不再贅述。

但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網飛團隊要對原小說「動如此之大的手術」?甚至有人戲稱,改成了「左宗棠雞」。亦或:這是三體人拍的「三體」。這卻是另一個重要的問題。

它重要到,也許通過對於這一問題的追溯,我們可以瞭解到中國為什麼永遠也走不出近代百年的歧路?以及,為何時至今日,文革的敘事模式還會環伺在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陰魂不散。

簡而言之,網飛之爆改三體,改的何止是角色、主線和情節,真的要改的,乃是原小說的「價值觀」。就價值觀而論,「三體」從整體上來看,去掉其硬核科技的部分,和風靡一時的TikTok一樣,舉目皆是毒素,但卻能圈粉無數。

劉慈欣固然有「憑一己之力,將中國科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的光環,也的確曾於2015年以「三體」第一部《地球往事》獲得當年雨果獎最佳小說獎的殊榮,質子倒計時、宇宙閃爍、脫水和浸泡、亂紀元和恆紀元,以及古箏計劃、水滴、曲率引擎、二向箔,其小說腦洞之大,點子之多,令人應接不暇,可謂獨步天下,人們完全可以把小說里的量子幽靈、三體模式、高維宇宙、歌者文明、降維過程都看成是燒腦的哲學課,但拋開所有這一切科技的外殼和瑰麗的表像,依然難掩這部小說在哲學思想上的荒蕪粗鄙,以及政治認知上的狹隘落伍。

毛粉、理中客、社達主義者:劉慈欣的《三體》是怎樣煉成的?

清華大學科學史家吳國盛教授在大陸流行節目《十三邀》中,有對劉及其小說的評價:很難想像「三體」這樣一部民科級別的科幻小說為何有如許之多的擁躉?讓人大跌眼鏡,不知道是不是其人說法有失偏頗,總之此言一出,就被三體迷們口誅筆伐,至死方休。

有道是,毒樹上結不出善果,是與不是,茲舉「三體之父」劉慈欣陳年往事三兩件,這部小說的遺傳基因,便可一窺端倪。

其一,劉的處女作《中國2185》,創作與1989年,目前在B站上流傳,至今尚未正式出版:講述2185年,統治C國的女性最高執政官年僅二十九歲。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另一個年輕人潛入天安門廣場上的紀念堂,將偉大領袖毛的大腦用計算機模擬再生,成為存在於虛擬空間中的一個思想實體,並以其政治人格和遠大思想完成了對執政官的教導的故事。

這部處女作,暴露了早年劉慈欣「毛崇拜」的立場。眾所周知,在劉在娘子關水電站埋頭寫作這一長篇的同年,因價格雙軌制導致的官倒橫行和通貨膨脹,讓無數的大學生走上街頭,最終引發中共政權發起的震驚中外的「六四」針對平民的開槍事件。

其二,2019年,劉慈欣在接受「紐約客」採訪時,被問到中共在新疆建立集中營的看法,他表示:「如果非要說的話,那就是政府正在幫助他們發展經濟,嘗試讓他們擺脫貧困。」他也指,如果放寬管治,後果將會很可怕。 (相關報導: 吳鯤鵬專欄:經濟「鬼打牆」─為何2024以後的中國只會越來越窮? 更多文章

無獨有偶,2013年,《南華早報》的採訪筆錄援引馬雲的話說:「一家公司的CEO,無論是阿里巴巴事件也好,無論是支付寶的分拆也好,你在這個當口上,好像鄧小平在六四當中﹔他作為國家最高的決策者,他要穩定,他必須要做這些殘酷的決定。我上回講,這不是一個完美的決定,但這是一個最正確的決定,在當時是最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