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是什麼?毒素怎麼產生?3類食物保存不當恐誤食!中毒症狀與處理方式懶人包一次看

米酵菌酸有多毒?醫師解答...(資料照/顏麟宇攝)

台北A1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已有19人受害,衛服部昨(28)日晚間加開記者會公布,解剖2名死者血液中都驗出「米酵菌酸」,究竟米酵菌酸毒素是什麼?為何會害人致命?該如何預防?《風傳媒》整理懶人包帶你一文看懂。

米酵菌酸毒素是什麼?米酵菌酸毒素怎麼產生?

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是一種粒線體毒素,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 cocovenenans)污染後由該菌所分泌生成,多附著於穀物、玉米、椰子等地。

米酵菌酸毒性猛烈,好發於室溫25度至38度,高溫高壓烹調也無法消毒。過去的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16小時,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

要怎麼預防吃到米酵菌酸毒素?

米酵菌酸大多出現在長時間發酵或浸濕在水裡的食物中,常見可能含有米酵菌酸的食物如下:

澱粉類:米、米製品、馬鈴薯、甘藷。(粿條、河粉、腸粉、糯米、年糕、湯圓)泡發食物:黑木耳、白木耳椰子製品:椰果、天貝

李建璋示警,民眾應盡量避免食用重複加熱的米、麵等主食,由於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材,不論從外觀、味道及口感上均無異狀,很難像一般腐壞食物容易被察覺。

 

誤食米酵菌酸中毒會有什麼症狀?

台大醫學院急診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米酵菌酸屬於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等現象。 (相關報導: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釀2死!米酵菌酸是什麼、怎麼產生、中毒症狀一次看,玉米木耳都危險 更多文章

米酵菌酸誤食怎麼辦?

目前米酵菌酸在醫學上並無任何解藥,僅能靠支持療法,若誤食建議提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