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10周年為了帶領讀者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特舉辦《一日客座總編輯》活動,此次請到有「國民女婿」之稱,也是過去3年多來,台灣民眾幾乎每天都會在媒體上看到的人—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羅一鈞在談話中除了回顧過去3年多防疫的點點滴滴,更強調未來源自各種環境、動物新興病菌衍生的疫情捲士重來,應無可避免。因此,民眾養成的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等防疫素養,千萬不能丟。
羅一鈞的談話開場,首先把時間拉回2019年的最後一天,疾管署同仁在網路上發現中國武漢出有嚴重肺炎疫情傳出。接下來疫情快速蔓延,除了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國家亦無一倖免。台灣與對岸一海之隔,自然也難以置身事外。
疫情引發人心惶惶 羅一鈞感謝張上淳召集專家小組諮詢
「我還記得那一年的春節,包括我在內的疾管署同仁,每天早上不到7點就要抵達辦公室準備開會,搜集與討論當天最新疫情發展與相關數據,並作出相對應的政策,以利在下午的疫情記者會中,向全國民眾報告。」「那時的疫情何止每天一變,根本一日數變!」「相較於2003年的SARS,真的是更加嚴峻的挑戰。」羅一鈞說。
風傳媒一日客座總編輯:
後來疫情指揮中心成立,最讓羅一鈞印象深的是,那時每天都要應付許多的網路謠言,諸如那裡又因為新冠肺炎一口氣死了3、400人等等。然而任憑內容再荒誕不經,疫情指揮中心基於職責都須逐一瞭解與澄清。另一個現象則是疫情過程中,有許多醫師、科學家甚至網紅都很熱心參與防疫新知的討論,也讓他學習到了應如何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與民眾溝通。
另外,羅一鈞表示,很感謝由台大副校長張上淳召集的專家小組團隊,疫情期間只要疫情中心需要專業諮詢,團隊成員從不推辭,總是一早就全員上線開會。

防疫措施限制人權 羅一鈞坦言做中學:著手修法將影響降至最低
但羅一鈞也強調,專業雖是防疫很重要的一環,但防疫攸關的是士農工商、全體人民的生活;因此,在訂定與執行政策的過程中,也必須避免專業的傲慢,甚至獨斷而行。
更甚者,在防疫的管制措施中,舉凡禁止民眾任意出國,或是強制隔離期間禁止接觸家人等,雖在疫情來勢洶洶的當下,看以是不得不的選擇;但無論如何,還是對人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因此,羅一鈞透露,疾管署正著手研擬修訂《傳染病防治法》,希望在下一次疫情來臨時,防疫措施對人權乃至於民眾隱私造成的影響,能夠降到最低。
羅一鈞也分享,就他個人而言,在這疫情3年多來最大的收穫與學習,就是瞭解到「溝通」的重要性,「因為唯有溝通到位,防疫團隊才能持續獲得人民的信任。」「否則,所謂的防疫政策推動,到頭來很有可能會愈做愈辛酸。」 (相關報導: 掛號費天花板被掀!不僅弱勢家庭看不起病 三代同堂醫療費恐漲逾3.5萬 | 更多文章 )

台灣為何拖到2022才解封?羅一鈞曝關鍵在於醫療量能
然而整體上來說,台灣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又學習到了什麼經驗呢?羅一鈞表示,相關研究顯示,在最嚴格的防疫管控措施中,多數人只能「撐」12到15個月就會出現防疫疲乏,也因此新加坡等多國早在2021秋冬Delta病毒還在流行時就解封了;台灣則基於種種考量,尤其因為不希望染疫人數過多,造成醫療院所的癱瘓,故直到2022年春夏Omicron流行的尾聲,才徹底解封與病毒共存。即使如此,台灣還是比中國更早開放。至於這樣的防疫策略究竟是成功或是不成功,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