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前北京分社長齊邁可:中國驅逐外媒、阻止西方報導帶來「不幸」後果

美國新聞與紀錄片艾美獎得主齊邁可(Mike Chinoy)3月20日在台灣大學新聞所舉行新書《中國任務: 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發表會。(蔡娪嫣攝)

如今,缺乏記者向世界傳達中國的豐富性、複雜性和人性。齊邁可認為這是非常「不幸」的。

世界透過媒體瞭解中國,中國則希望透過媒體樹立國際形象。然而近年來中國大量驅逐外媒,迫使許多記者被迫到中國以外的地方進行觀察與報導。同時,中國不願與外媒進行有意義的交流,造成報導無法包含足夠的中國視角。在這樣的困境下,記者該如何找到報導中國的出口?缺乏在中國的實地採訪報導,對外界以及對中國本身又將產生何種影響呢?

美國新聞與紀錄片艾美獎得主齊邁可(Mike Chinoy)20日在台大新聞所舉行新書發表會時指出,一些報導無法包含足夠的中國觀點並非記者的錯,而是中國政府的選擇。他也反駁西方記者對中國抱有偏見的觀點,「記者們會盡力從各方面獲取信息,但如果中國方面不願合作,只能怪自己。」

「西方新聞與中國當局之間的緊張關係有更深層的原因。這實際上與新聞本身的性質有關。」齊邁可指出,新聞的角色是照亮黑暗之處,追究強大利益集團的責任,給予無聲者發聲機會,無論派駐北京、台北、華盛頓或哪裡,記者都是這樣的,「因此我不認為這是記者討厭中國的表現。」

他進一步表示:「事實上,我訪問的大多數記者,不僅不討厭中國,他們還喜歡中國。我自己也是,我在成為記者之前就對中國著迷。」齊邁可2月出版了最新著作《中國任務: 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該書匯集上百位傑出美國駐華記者的訪談,記載了中國近80年歷史的新聞報導幕後故事。

美國新聞與紀錄片艾美獎得主齊邁可(Mike Chinoy)3月20日在台灣大學新聞所講座中分享新書《中國任務: 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蔡娪嫣攝)
美國新聞與紀錄片艾美獎得主齊邁可(Mike Chinoy)3月20日在台灣大學新聞所舉行新書《中國任務: 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發表會。(蔡娪嫣攝)

儘管在中國第一現場報導的記者冒著生命風險傳遞真相,但隨著國際社會對中國態度變得兩極對立,關於中國的新聞也時常被簡化為「反中」或「親中」論述,或被抨擊內容偏頗。針對《風傳媒》提問,人們如何更好地理解與評價關於中國的新聞報導?齊邁可表示,首要的是,新聞消費者應該努力提升自己對新聞工作方式的理解水平,甚至學校應該開設新聞識讀課程。

齊邁可指出,當人們更了解新聞如何運作、記者如何工作時,「你看到一則報導,就能更懂得審視『他們引用了誰的話?使用了什麼事實或數據?記者是在首爾、北京或其他地方發出報導的?』此外可以在網上查找『作者寫過什麼文章?訪問了誰?』如果只訪談來自保守智庫的某個人物,你就應該意識到這一點。」

齊邁可建議閱聽眾,當你作為更加理解新聞的精明消費者時,你受到新聞的操縱就越少,並且越能真正鑑別你所閱讀的內容是否合乎邏輯,「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出版一本書,傳承新聞事件的幕後故事與關鍵經驗。」

美國新聞與紀錄片艾美獎得主齊邁可(Mike Chinoy)3月20日在台灣大學新聞所講座中分享新書《中國任務: 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這是他當年在中國的留影。(蔡娪嫣攝)
美國新聞與紀錄片艾美獎得主齊邁可(Mike Chinoy)3月20日在台灣大學新聞所分享新書《中國任務: 美國駐華記者口述史》,這是他當年在中國的留影。(蔡娪嫣攝)

近80年報導中國的幕後故事

齊邁可1987年至1995年間擔任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首任北京分社社長。在台大新聞所舉辦的新書發表會上,他分享了20世紀至今美國駐華記者與中國國家監控體制的拉扯與較勁,堅持報導真相的故事。 (相關報導: 美元霸權地位面臨威脅!專家:美國在世界經濟扮演的角色正發生變化 更多文章

從1949年開始,幾乎所有西方記者都被迫離開中國,多數人待在香港觀察中國,閱讀中國官方訊息來試圖解讀其中的線索。直到1970年代,尼克森(Richard Nixon)訪問中國、中美建交,中國才准許美國新聞機構在北京開設分社。但美媒記者仍面臨諸多限制,如採訪需提前10天向當地政府申請許可、由政府指定的嚮導陪同等。在監控環境下,與一般中國百姓接觸也極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