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解析「AI淘金鏈」:企業從中到底能獲利多少?輝達不是唯一贏家

2024年3月18日,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加州聖荷西的輝達GTC大會發表主題演說。(美聯社)

科技突破通常會推動新的科技巨頭崛起。即使我們還處在生成式人工智慧(AI)時代的開端,這個領域已經帶來巨大利潤。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報導AI如何使某家公司市值飆升。本月初,硬體製造商戴爾(Dell)的股價因為對AI優化伺服器的需求旺盛,而一天內暴漲超過30%。

幾天後,輝達(Nvidia)投資的美國雲端運算新創公司Together AI在新一輪融資中以13億美元(約新台幣413億元)的估值募得資金,去年11月該公司的估值僅約5億美元(約新台幣158億元)。

而製造AI晶片的半導體大廠輝達一年多來股價飆漲逾6倍。ChatGPT於2022年11月橫空出世之前,輝達市值約為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9.5兆元),如今該公司市值已飆至2.3兆美元(約新台幣73兆元),僅比蘋果(Apple)少了約3000億美元左右。

OpenAI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讓世人見識到AI的威力。(美聯社)
OpenAI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讓世人見識到AI的威力。(美聯社)

AI產品仰賴供應鏈各層次的硬體及軟體,,哪些企業才是AI繁榮的真正贏家?從長遠來看,哪些企業有獲勝潛力?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7日的報導,該雜誌調查了AI繁榮中受益最多的領域和公司,包括:

1. 搭載AI功能的應用程式。

2. AI模型本身,例如ChatGPT背後的gpt-4;以及存放與提供AI模型的模型中心,如Hugging Face。

3. 獲得AI運算需求外包業務的「雲端運算平台」,如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Google雲端平台(Google Cloud)、微軟Azure。

4. 奠定雲端運算能力的硬體基礎設備,例如半導體(AMD、輝達及英特爾)、伺服器(戴爾)和網路設備服務商(Arista)。

《經濟學人》調查顯示,約100家相關公司自2022年10月(ChatGPT推出前一個月)以來,已經共同創造8兆美元(約新台幣254兆元)的市值。

AI硬體設備:輝達能贏到最後嗎?

受惠於AI熱潮,AI硬體製造行業的市值成長最為顯著。自2022年10月以來,受《經濟學人》調查的27家相關上市公司的市值從約1.5兆美元(約新台幣47.7兆元)成長至今天的5兆美元(約新台幣159兆元)。這一發展在預料之中,因為硬體基礎設施的建立是軟體發展的先決條件。

到目前為止,最大贏家是輝達。硬體公司市值增幅的約57%都被輝達占去。該公司製造逾80%的AI晶片,並且幾乎壟斷了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即網路設備等)市場。輝達的資料中心業務目前占公司總收入的80%。

其他半導體廠商也想分一杯羹。AMD、英特爾(Intel)和新創公司Groq、Cerebras都在推出競爭產品。而輝達現有的大客戶,如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等大型雲端運算公司,也正在設計自己的AI晶片,以減少對輝達晶片的依賴。AMD執行長蘇姿丰指出,到了2027年,AI晶片的銷售收入可能將從2023年的450億美元(約新台幣1.4兆元)成長至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2.7兆元)。對於輝達來說,這塊大餅難以獨自消化。 (相關報導: 香港基本法「23條」過關:「維護國家安全」為何讓香港人不安? 更多文章

「半導體女王」蘇姿丰今日抵台。(圖/擷取自AMD臉書)
AMD執行長蘇姿丰。(圖/擷取自AMD臉書)

隨著AI應用的普及,越來越多的AI晶片需求將從「訓練(training)晶片」轉移至「推論(Inference)晶片」。所謂訓練是指利用大量的數據來訓練AI模型,而推論則是已經訓練好的AI模型根據所學知識對新的輸入數據進行處理,並生成相應的輸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