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突破通常會推動新的科技巨頭崛起。即使我們還處在生成式人工智慧(AI)時代的開端,這個領域已經帶來巨大利潤。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報導AI如何使某家公司市值飆升。本月初,硬體製造商戴爾(Dell)的股價因為對AI優化伺服器的需求旺盛,而一天內暴漲超過30%。
幾天後,輝達(Nvidia)投資的美國雲端運算新創公司Together AI在新一輪融資中以13億美元(約新台幣413億元)的估值募得資金,去年11月該公司的估值僅約5億美元(約新台幣158億元)。
而製造AI晶片的半導體大廠輝達一年多來股價飆漲逾6倍。ChatGPT於2022年11月橫空出世之前,輝達市值約為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9.5兆元),如今該公司市值已飆至2.3兆美元(約新台幣73兆元),僅比蘋果(Apple)少了約3000億美元左右。
OpenAI開發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讓世人見識到AI的威力。(美聯社)
AI產品仰賴供應鏈各層次的硬體及軟體,,哪些企業才是AI繁榮的真正贏家?從長遠來看,哪些企業有獲勝潛力?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7日的報導,該雜誌調查了AI繁榮中受益最多的領域和公司,包括:
2. AI模型本身,例如ChatGPT背後的gpt-4;以及存放與提供AI模型的模型中心,如Hugging Face。
3. 獲得AI運算需求外包業務的「雲端運算平台」,如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AWS)、Google雲端平台(Google Cloud)、微軟Azure。
4. 奠定雲端運算能力的硬體基礎設備,例如半導體(AMD、輝達及英特爾)、伺服器(戴爾)和網路設備服務商(Arista)。
《經濟學人》調查顯示,約100家相關公司自2022年10月(ChatGPT推出前一個月)以來,已經共同創造8兆美元(約新台幣254兆元)的市值。
AI硬體設備:輝達能贏到最後嗎?
受惠於AI熱潮,AI硬體製造行業的市值成長最為顯著。自2022年10月以來,受《經濟學人》調查的27家相關上市公司的市值從約1.5兆美元(約新台幣47.7兆元)成長至今天的5兆美元(約新台幣159兆元)。這一發展在預料之中,因為硬體基礎設施的建立是軟體發展的先決條件。
到目前為止,最大贏家是輝達。硬體公司市值增幅的約57%都被輝達占去。該公司製造逾80%的AI晶片,並且幾乎壟斷了資料中心基礎設施(即網路設備等)市場。輝達的資料中心業務目前占公司總收入的80%。
其他半導體廠商也想分一杯羹。AMD、英特爾(Intel)和新創公司Groq、Cerebras都在推出競爭產品。而輝達現有的大客戶,如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等大型雲端運算公司,也正在設計自己的AI晶片,以減少對輝達晶片的依賴。AMD執行長蘇姿丰指出,到了2027年,AI晶片的銷售收入可能將從2023年的450億美元(約新台幣1.4兆元)成長至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2.7兆元)。對於輝達來說,這塊大餅難以獨自消化。
(相關報導:
香港基本法「23條」過關:「維護國家安全」為何讓香港人不安?
|
更多文章
)
隨著AI應用的普及,越來越多的AI晶片需求將從「訓練(training)晶片」轉移至「推論(Inference)晶片」。所謂訓練是指利用大量的數據來訓練AI模型,而推論則是已經訓練好的AI模型根據所學知識對新的輸入數據進行處理,並生成相應的輸出結果。
過去一年來,輝達大約有四成的AI業務收入來自於推論晶片。然而,專家預計部分推論晶片需求將從輝達的強項,即圖形處理器GPU,轉移到由AMD和英特爾主導的通用型中央處理器(CPU)。不久之後,甚至一些訓練AI模型的工作也可能透過CPU而非GPU完成。
這意味著輝達將會失去部分AI晶片市場的領先地位嗎?《經濟學人》指出,在未來幾年,輝達在硬體市場的主導地位仍將穩固。新創公司缺乏顯著的業績記錄,因此很難說服大型客戶轉向它們。此外,雲端運算巨頭自主生產的晶片仍然相對有限。而且,輝達建立的CUDA軟體平台使客戶能夠根據自身需求定製晶片,這使得客戶很難轉向不支援CUDA應用的其他半導體製造商。
2024年3月18日,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加州聖荷西的輝達GTC大會發表主題演說。(美聯社)
競爭激烈的AI模型製造、AI應用
在AI供應鏈中,AI模型製造商雖非收入成長最多的一環,但卻是成長速度最快的。根據《經濟學人》調查,過去16個月中,11家相關公司的總市值從29億美元(約新台幣922億元)激增至約138億美元(約新台幣4387億元)。
OpenAI估值約為1000億美元(約新台幣3.1兆元),比2022年10月的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358億元)成長了五倍。Anthropic的估值從2022年4月的34億美元(約新台幣1081億元)飆升至180億美元(約新台幣5723億元)。而成立不到一年的法國新創公司Mistral,現在的市值大約為20億美元(約新台幣636億元)。
AI模型製造商的市場價值主要來自於其智慧財產和相關的潛在利潤,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其利潤和市值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OpenAI領先一步,其他競爭者也在積極追趕,例如Anthropic的Claude 3、Meta推出的Llama 2,以及新創公司Mistral在今年2月推出了一款性能幾乎與GPT-4相媲美的開源模型。
針對特定用途設計的AI模型也日益興起,創業公司Nixtla開發了TimeGPT,一款用於金融預測的模型。Hippocratic AI公司則訓練其模型,以提供準確的醫療建議。
2024年2月22日,Google為AI聊天機器人Gemini 「不準確之處」道歉,並且暫時停止生成人物圖像的服務。(美聯社)
AI模型的廣泛發展也催生了相關應用程式的增長。《經濟學人》研究的19家上市軟體公司,包括將生成式AI整合到其服務中的大型軟體提供商,在2022年10月以來的市值增加了1.1兆美元(約新台幣35億元),增幅達到35%。例如,Zoom利用AI技術提供視訊通話內容摘要。Adobe推出名為Firefly的應用程式,使用AI來編輯圖片。
還有許多新興公司推出了各種多元化的AI應用程式,像是 DeepScribe幫助醫生在診療過程中轉錄完整的醫療記錄,以及20款與生成紋身設計有關的應用程式。AI工具資源網站「There’s An AI For That」目前列出了超過1萬2000款AI應用程式,而2022年時這一數字還不到1000。激烈的競爭和較低的進入門檻意味著一些應用程式可能會難以獲利。
(相關報導:
香港基本法「23條」過關:「維護國家安全」為何讓香港人不安?
|
更多文章
)
雲端運算平台:投資者眼中的長期贏家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商機刺激了雲端平台的成長,Alphabet、亞馬遜和微軟的綜合市值增加多達2.5兆美元(約新台幣79兆元)。就金額而言,這比硬體領域的市值增長還要少。然而,這三大公司的市值增長遠超過AI帶來的實際收入──預計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慧將為雲端巨頭增加200億美元(約新台幣6358億元)的收入,這與它們的市值增長相差120倍。
硬體領域的公司市值增長與實際收入相差約40倍,而模型製造商則相差約30倍。這表明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雲端運算服務提供商在人工智慧領域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從長遠來看將成為最大的贏家。
投資者對雲端平台的看好可以通過三個因素來解釋。首先,科技巨頭擁有開發世界一流AI系統所需的所有條件:大量數據、大批研究人員、龐大的資料中心和充足的現金。其次,購買人工智慧服務的企業大客戶更傾向於與已建立合作關係且認可的商業合作夥伴做生意,而不是與未經考驗的新興公司合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科技巨頭具有控制整個上下游(從晶片到應用程序)的潛力。除了設計一些自己的晶片外,亞馬遜、谷歌和微軟還在模型和應用程序上進行投資。在《經濟學人》調查的11家模型製造商中,有9家得到了這三家巨頭之一的投資支持。
開放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與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宣布合作投入開發「通用人工智慧」技術。(取自Open AI官網)
OpenAI與輝達擴展版圖
掌握AI產業供應鏈更多的層次,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潛在利潤,也促使過去專注於特定層次的公司開始擴大其業務範圍。自2021年1月成立以來,OpenAI的內部風險投資部門已投資了14家公司,包括Harvey AI和另一家醫療新創公司Ambience Healthcare。據報導,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正在尋找投資者,以籌措7兆美元的巨額資金,用於提升晶片製造。
(相關報導:
香港基本法「23條」過關:「維護國家安全」為何讓香港人不安?
|
更多文章
)
輝達也野心勃勃,它已經在七家模型製造商中取得了股份,同時也提供自家的AI模型。此外,它還投資於與其大型雲端客戶競爭的新創公司,例如Together AI和CoreWeave。作為AI繁榮中的最大贏家,輝達並不打算放棄其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