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從「基本功」看輝達與台積電的泡沫疑雲

全球股價最看俏的就是台積電與輝達。圖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伉儷與輝達(NVIDIA)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夫婦。(顏麟宇攝)

對台灣股民而言,過去一年最吸引眼球的無疑是輝達(Nvidia)和台積電,前者是引領當代人工智慧(AI)應用風潮的巨擘,後者是穩穩當當的全球晶圓代工龍頭,而彼此間還具有「協力業者」的關係。當然,台灣股民比較關注的是兩者間「共存共榮」的關係,若輝達前程遠大,則台積電可望更上一層樓。

股價狂飆,泡沫疑慮滋生

隨著輝達與台積電股價的狂飆,AI會不會只是一時的風潮,相關個股價格狂飆是否只是股民集體追漲行為衍生的泡沫,自然就成為股民關注的焦點。但任何關注這個議題的人都會發現,媒體很貼心的提供大量訊息,其中以支持AI將會持續迅速發展居多,但似乎都只是提供某些權威人士的個人觀點,說服力明顯不足。

這點不難理解。「預見未來」是傳說中的神佛才擁有的威能,但各國股市的散戶卻毫無道理的期待,從所謂的股市專家,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再到網路上的陌生人,其中必定有人能夠和神佛一樣的預見未來,而且是包括大盤、類股、和個股,都能夠做出精準的預測──關於個股的當然也就是俗稱的「報明牌」。

這類「求神拜佛」行為固然不可取,但所謂的股市專家似乎也在推波助瀾,例如在台積電衝破7百元時有專家站出來以「預言成真」自豪,繼續逼近8百元之際,有專家跳出來說「所以選股很重要」。這些言行可以用心理學當中的「社會支持」、「風險決策」、和「後見之明」來解釋,但對於化解當前的泡沫疑雲毫無助益。

真正的關鍵在於,輝達和台積電都屬於成長股(growth stock),而想要評估成長股的價位是否合理,就必須對其成長速度與持續時間做出假定或給出條件,但想要評估股價泡沫的存在與規模,也同樣必須提出類似的假定或條件,因此任何成長股都無法完全擺脫泡沫的疑雲,即使是早就享有成長實績的美股榮耀七雄(Magnificent Seven)也不例外。

成長股與泡沫疑雲共生

以輝達為例,雖然早在去年初就已經發布AI聊天機器人熱賣的訊息,但直到5月底發布極其樂觀財務預測之前,其股價大致只是隨著S&P 500浮沉。而隨著財務預測的發布,股價立即跳空上漲約25%而逼近4百美元,隨後的7個月就在4百到5百美元之間盤旋。

這是預期獲利與成長大幅提升之後的正常狀況。跳空大漲是因為每股盈餘可望提升且合理本益比提高使然,其後的上下盤旋則是新資訊衍生的試探性股價調整,因為包括最聰明、學問最好、經驗最豐富的證券分析師在內,沒有人能夠光憑一份簡單的財務預測,就百分之百的斷言輝達的合理價位在哪裡。

而隨著各季財報的發布,持續證明輝達的財務預測並沒有誇張,但輝達的股價並沒有突破,甚至在去年10月底美債利率轉升為跌之際,也沒有隨著大盤快速揚升。直到今年1月初,在第4季業績大致確認之際,才發動新一波的上漲,而隨後的年度財報顯示,營收成長126%,盈餘成長581%,每股盈餘從不到2美元衝到12美元,因此以去年的業績而言,輝達的確是一檔貨真價實的成長股。 (相關報導: 每月領3萬被動收入不是夢!專家公開「0056、00878、00919月配加薪表」,這筆錢就夠了 更多文章

那麼,在使用本益比來評估合理價位的前提下,輝達的股價應該落在哪裡呢?首先必須預測該公司本年度的預期營收與獲利,然後根據其預期成長幅度與可能的持續力,給出一個合理的本益比,最後將預期每股盈餘乘以合理本益比,就可以得到一個預期的合理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