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三十而立,失去了感覺─南方周末的一年

經過2013新年獻詞爭議,讀者對南方周末2014新年獻詞普遍無感

2014年開年第二天,《南方週末》發了新的「新年獻詞」,出版那天我正好從學校回到「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大院。

氣氛不太對。沒有警號只有制服的協警(合同制員警)和帶著對講機的公安民警三三兩兩站在一起,注視著經過「廣州大道中289號」的每個人。平時進出大門時,根本不搭理我的保安大哥,也伸出手臂攔住我問:「你,哪個單位的?」

準確報出樓層號碼之後,他放我進去了。他們緊張看守的,正是不少人曾經夢想的。這裏既是《南方週末》編輯部所在地,也是中共廣東省委機關報《南方日報》的社址,更是中國新聞界的黃埔軍校”。

好吧,起碼曾經是。而我,是這裏的一名實習生,被過去的榮光和可能的工作機會所吸引。

走進辦公室,新年獻詞《我們是南方週末,我們三十而立》鋪在桌上,作者署名「南方週末編輯部」。

三十歲,按道理是血氣方剛與穩重成熟的節點,但懂行的人們卻讀出了暮色沉沉。後來瞭解到到,這份獻詞由集團一位主管「社委」親自擬定,一週前已送審讀,嚴格意義的「南方周末編輯部」不能插手,不能改一個字。

這樣緊張,是因為什麼?答案很明確,去年的「教訓」夠深刻。

《南方週末》是被紐約時報稱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自由主義報紙」,創刊於1984年,以調查報導和自由情懷聞名。

這份報紙在元旦前後發出的「新年獻詞」,對前一年作出總結,對未來提出期許,算是報格的體現。正因為此,控制也越來越嚴。

2013年該報的「獻詞」幾經審查官刪改,但仍在最後時間出現低級紕漏。編輯部成員不能忍受,通過微博將此事曝光,支持和反對南方週末的人在廣州示威,並引發網路抗議,是大陸近年來宣傳系統最大的一次「失序」事件。

*一呼百應的一年前

員警到場其實是為了避免出現可能的人群聚集:一年前的1月7日,有兩群人在報社門口舉牌抗議。

一邊為《南方週末》2013年新年獻詞被長官修改而獻花;一邊則舉著毛澤東的畫像斥責這張報紙是漢奸報,斥責為它獻花的人是「帶路黨」或者「美分」。

「帶路」是指為「美帝國主義」帶路,「美分」是「美帝國主義」送給「帶路黨」的報酬。

今天的中國,劃分「左」、「右」的標準更倚重於你對毛澤東或者美國的態度,而不是對福利制度或自由市場的看法。簡單地說,右邊的人更容易接受西方的民主,左邊的人則相信資本主義正在腐蝕中國。

這是個複雜的話題,但不影響他們各自為《南方週末》這張報紙定位。《南方週末》出名的「監督報導」和提倡法治及人文精神的策劃專題為它帶來名譽和壓力。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中國,接受《南方週末》獨家訪問後,附在這張報紙上的自由主義「標籤」達到了極致。

包括那句知名的口號,「在這裏,讀懂中國」,也被理解為一句深沉的暗諷。

它也確實影響過很多人,包括我。我生長在北方,但《南方週末》仍是每週最值得期許的精神食糧之一。遑論它在媒體圈的地位,翻看大陸最有力量的中生代報人們的履歷,或長或短都有《南方週末》的影子,儘管他們中的多數已在歷次整頓中被迫或主動離開。

正是基於此,儘管受到微博的速度衝擊、同業的品質提升衝擊、官方的嚴格控制衝擊,《南方週末》作為新聞界的一份鄉愁,特別是年輕新聞學徒的一段嚮往,還是很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