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蔡榮生,11月底被查出涉嫌收賄高達數億元人民幣而震驚全國。以他1個小小的大學招生處長,竟能靠招生收賄獲取如此鉅款,其黑幕重重,早非冰凍三尺,無疑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敲響警鐘。
據《北京晨報》調查採訪報導,自主招生、破格補錄和調換專業,日益成為大學招生腐敗的三大「重災區」,養肥一批教育貪官,嚴重危害教育公平。
所謂自主招生,係指大學在招生時允許有1%的「機動名額」,讓少數考分不夠但某一學科拔尖的專才能夠進入大學深造,立意初衷無可厚非。雖然教育部已明令禁止,但很多地方的大學仍未放棄,演變成權錢交易的「點招」(點名錄取某一考生)陋習,為少部分特權人士大開後門。
報導引述中國東部某院校工作人員的話說,「點招」也是隨行就市,由於今年點招指標下降,1個名額已經由去年20-30萬元民幣漲到10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85萬元)。
1位重點大學負責人坦言,有些主管領導為照顧某考生會下「條子」,學校只能通過「自主招生」的途徑將其錄取。尤其是藝術、體育之類的學系,主觀認定因素較大,成為有門路但成績不好的考生的入學新通道。
在補錄作業方面也是「暗箱操作」。1位大學招生辦公室工作人員透露,每年高考(大學聯考)錄取結束後,由於招生指標未完成、加上有些被錄取的考生放棄入學等原因,一些大學就會通過補錄作業完成自主招生計畫。因作業監督不嚴,成為權錢交易的重災區。
調換專業是另一個招生腐敗的現象。吉林省教育廳前副廳長於興昌因受賄在押,他的第一筆受賄,就來自於幫助1個學生調換專業收取1萬元人民幣(新台幣4.85萬元)。業內人士透露,調換專業早就水漲船高,少則幾萬元,多則10餘萬元人民幣。
經調查發現,教育部門要求各校自主招生要公正公開,但未明確公開細節,很多省市只公示考生的考號、姓名、性別、科類等,而最關鍵的學業成績、筆試、面試等內容不在公示之列,難怪弊端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