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林義雄新政團對民進黨的挑戰

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將組新政團(取自維基百科)

今年1-2月新春期間,傳出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將籌組新政團。長年投入司法改革運動的民間司改會執行長林峯正律師,已在去年底辭去執行長一職,全力投入新政團的籌組工作,其他核心成員還包括投入反媒體壟斷運動的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黃國昌,以及綠黨共同召集人李根政等人。林峯正表示,新政團目標指向2016大選,不排除推出不分區立委候選人,儘管林義雄本人不會參選,但將是催生新政團的主要參與者。

去年8月3日在凱道發起25萬人白衫軍運動的「公民1985行動聯盟」要角也表示,儘管他們將信守不參選承諾,但也樂見代表公民運動的新政團組成,希望在2016年不分區立委選舉能群策群力,共同讓新政團突破5%門檻。林義雄長期關心社運的崇高形象,顯然頗有助於各種公民力量的集結匯流,包括反核運動、司法改革、土地正義、反媒體壟斷、1985行動聯盟等等,即將在政治上自立門戶,對民進黨構成一大挑戰。

*不再寄望民進黨,林義雄自立門戶

林義雄此時宣佈籌組新政團,決定與民進黨分道揚鑣,主因是對民進黨與公民社會漸行漸遠感到絕望。誠如林峯正所言:「看不到藍綠兩大政黨的良性競爭,只有上台或下台的議題」、「民進黨現在好像沒有論述,只剩選舉」、「很多抗爭的社運議題,民進黨大多落在社運後面,而且還不敢表態」、「民進黨與社運隔閡越來越大,不但沒有共通語言,也沒有溝通對話」。

籌組新政團的另一考量,是因為民進黨人頭黨員積弊不但沒有改善,去年甚至還傳出黑道入黨醜聞,完全看不到自發性改革,導致有理想的政治人物有志難伸。新政團將以從政理念為主,不強調黨員角色,避免重蹈組織腐敗覆轍。

林義雄與民進黨漸行漸遠,早已有跡可循。他在民進黨主席任內(1998-2000)輔選陳水扁當選總統,卻在勝選之後突然辭去黨主席,並引用美國詩人弗洛斯特(Robert Frost)名詩〈人跡罕至之路〉(The Road Not Taken)明志:「我久站在分岔點,極目眺望路的盡頭,直到它轉彎,消失在林深處,然後我踏上另一條路,也許更值得嚮往,因為它荒草叢生,人跡罕至」、「我將會一邊歎息一邊敘說,在很久以後的某地:曾有兩條路在林中分手,我選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造成後來所有的不同」。

林所選擇的道路,就是反核四運動。2001年核四被迫復工,林召開記者會辭去民進黨首席顧問,隨即在2002年9月率領核四公投促進會展開環島千里苦行。2003年3月在行政院發動靜坐守夜,要求扁政府在2004年總統大選前舉辦核四公投,當時行政院長游錫堃前往關心,被痛斥「實問虛答、答非所問」、「實在感受不到誠意」,這是林義雄與扁政府決裂的開始。

2005年12月,林罕見召開兩場記者會,呼籲總統府高層不宜參選民進黨主席,但陳水扁執意推出游錫堃參選,導致林與民進黨的進一步決裂。2006年1月21日,林針對蘇貞昌組閣,發表「總統與行政院長應遵行的互動方式」,呼籲扁蘇互動應遵守憲法分際,呼籲「總統不應私下召見部長或部長以下官員,給予任何指示」,但顯然事與願違。1月24日,林選在游主席就職前夕宣佈退黨,發表〈永為民主國家主人:為退出民主進步黨告同志書〉,嚴詞批判政黨惡鬥。當時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陳景峻曾表示,從施明德、許信良到林義雄,民進黨前主席一個接一個離開,讓人不禁懷疑民進黨內到底出了什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