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經波折,特區政府與學聯21日傍晚終於坐下,就2017年特首普選方案進行對談。由於雙方立場南轅北轍,沒有任何人會預期一次對談後便萬事大吉,要佔領行動全面撤退,更是難上加難。但雙方對談,始終是這場全球矚目的大型社會運動最重要的緩和舉動,各界均翹首以待,多家主要電子媒體均全程現場直播,期望社會經過整整一個月的緊繃狀態,能逐步舒緩,回復起碼表面上的社會秩序。
(佔領行動持續24天後,港府學聯終於開啟對話。/作者提供)
學聯自上月22日罷課,到28日正式啟動佔中,政府與學聯之間其實已先後兩次準備對談,卻都以對方的行動不友善為由擱置。及至這次在多位大學校長的穿梭下,成功再度安排雙方坐下對談,加上佔領時間已超過三週,社會已明顯散發出不耐煩的氛圍,雙方終於踏出了第一步,而且對談過程坦率,各自清晰表達立場,也都釋出了善意,在公開對話的環境下,氣氛已算是相當融洽。
佔領行動到昨日為止,已踏入24日,時間越拖延,對於運動便越需面對政治和法律上的重重壓力。除了民意逆轉的潛在挑戰外,高等法院前天應運輸業界和金鐘中信大廈業主申請,先後發出禁制令,禁止佔領人士在旺角及特首辦外添美道一帶搭建帳篷示威。至於北京對佔領運動的定性,對社運人士也構成一定的退場壓力。
在祭出法庭的禁制令下,警隊清場行動的合法性獲得法理基礎,加上上述中央的評論,自然會影響特區政府指揮下警隊對佔領群眾的作為。特首梁振英一直以「失控的社會運動」形容這場群眾,到週日卻首次將佔領運動定性有「外部勢力」介入。至於警隊自上月28日在政府總部對開金鐘道一帶發放87枚催淚彈並出動防暴警察嚴守政府大樓後,基本上改變了策略,放鬆警力,讓群眾在特定地點自由聚集,但至上週開始收緊佔領範圍,警力在部分地方甚至強力清除佔領者擺設的路障和帳篷。
除了外部的壓力以外,佔領行動由於遍地開花,佔領區尤其是旺角,有太多自發到場的人士,使整個運動欠缺了一言九鼎的領袖人物或團體,經常傳出內部歧見,也是不少精英呼籲運動應及早退場的重要原因。
在提出「佔中」的三子戴耀廷、陳健民教授和朱耀明牧師眼中,佔領運動旨在透過個人行為反對惡法後被拘捕,散發出道德力量並呼喚社會對於「真普選」的渴求。不料事件提早發酵,學生組織學聯和學民思潮變成運動的領頭羊,而三大佔據點包括金鐘、銅鑼灣和旺角三區之中,旺角更是群龍無首,激進派明顯透過網絡動員,並發動多次衝擊警隊防線的重大事件,搶奪該區的運動領導權。
學聯已先後兩次呼籲應撤離旺角戰線,但反而激起更多支持激進派市民進駐,部分當地佔領者不但公開表明對於學聯的不滿,還屢次衝擊警方防線,且行動越演越烈,警方前天甚至首次批評該區面臨「暴動變緣」。可幸學聯領袖從經驗中快速取得教訓,近日已不再呼籲旺角集會撤退,學聯祕書長周永康和副秘書長岑敖暉在週日旺角區發生最大型的警方與佔領者衝突後,更親到該區登高發言,呼籲群眾不要再衝擊警方防線,以保存是次運動和平與愛的道德高度,獲得在場部分人士的掌聲,卻也引來不少的噓聲。
或許,內部矛盾,在任何社運中自難避免,但卻也令學聯的對談團隊更難放軟口徑。不過若說時間拖長只不利於佔領行動,也並不完全正確。北京下令特區政府面對這場佔領行動「不妥協」、卻也要求「不流血」,正藉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題,特區政府若無法盡快讓香港重回法治的道路,肯定進一步折損特首梁振英在北京眼中治理能力的印象,也驅使特區政府必須迅速處理佔領運動帶來的社會成本。
學聯和特區政府昨天進行對談,找來香港八家大專院校召集人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擔任對談主持人,兩小時過程,全部公開,難免是一場各自表述的大龍鳳。不過特區政府的代表官員昨日還是釋出多重善意,除了表示將向北京國務院港澳辦提交報告,闡明「831框架」公布後香港的民情包括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形容是「大規模且影響深遠」的佔領運動外,並會建立平台,邀請包括學聯等多方人士,就未來的政制發展步伐作出廣泛討論外,會議結束後,官員們並主動步向學聯代表,逐一握手,不但顯示高度的善意,也充分反映港府將更重視新世代的政治聲音。
學聯代表在昨日的發言,其實就正反映新一代港人對於一國兩制下「港人自決」的想像,他們首先認定北京作出「831框架」,遠離香港民意,主因在於特區政府向北京提交的報告中,並未坦誠反映港人意見,
他們在會議上雖然重申公民提名的訴求,但在過去三週的佔領期間,已不斷釋出高度善意,原本提出兩大訴求包括特首梁振英辭職及人大常委撤回「831框架」,首先已不再提梁振英辭職,後來並多次表明同意公民提名的訴求不可能一蹴而就,至昨日會議上,則呼籲特區政府應該拿出魄力,清晰提出香港政制發展路線圖及時間表,才能讓港人信服。他們批評港府在會議上的未有提出實際的承諾,將繼續進行佔領行動。
從目前一國兩制運作的邏輯,中央高度重視主權,特區政府無疑不可能答應「831框架」以外的任何方案,更不可能要求北京撤回有關框架的決定。但除了要看北京是否願意回應學聯要求清晰闡明政制發展時間表和路線圖的要求外,細看「831框架」的《說明》,對提名委員會除了要求按照過去選舉委員會四個界別同等比例組成外,並沒有更嚴緊的規定,因此,如何組成似乎是一個可以突破空間,讓委員會變相成為一個半間接直選的機構,或許是可以期待的方向。
譬如說,《說明》清楚指,各界別的劃分以及每個界別中何種組織可以產生委員的名額,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制定選舉法加以規定,而各界別法定團體就根據法定的分配名額和選舉辦法,自行選出委員。
這翻《說明》內容,是否充分給予特區決定未來提名委員會如何組成的空間?而特區又是否可以在各方利益團體之間進行協調,包括取消現行的公司票,以及探討個別界別內有無重新界定選民身分,讓全民能獲得選舉提名委員會委員的機會?
在四大界別劃分的限制下,要票票等值幾近不可能,但若能推行一人一票選出提名委員會的機制,是否有利於加強提名權公平性、加大提委會認受性的空間?
當然這種考慮將涉及自港英以來強力保護的既得利益者的位置,特別是富商大集團可以掌控大量選票流向的決定權,但要在人大常委框架下,讓佔領行動的怒火滅溫以至退場,梁振英政府難道不能拿出魄力,展現更大開大闔的胸襟?
學聯與政府昨日的對談,已清晰地展現香港年輕新世代對一國兩制下香港自決的思考邏輯,若特區政府的緩兵之計視對談只是緩兵之計,則無可避免,將是香港沉淪的開始,也將使北京失去一整代的香港年輕人心。
無論如何,從香港金鐘夏愨道到旺角亞皆老街,一直到銅鑼灣軒尼詩道一列列的帳篷,還有夏愨道上每天都有一批批中學生下課後便坐在佔領區內做功課的回憶,以及這次極具象徵意義的黃雨傘影象,都已深深絡在香港新一代年輕人的心嵌裡。這些,都是未來香港特區爭取更全面落實普選的重要動力,是任何力量也不可能跨過的歷史洪流。
(旺角佔領區滿天神佛,彌敦道上,朝北有耶穌祭壇,朝南有關義哥神壇,區內有佛祖和城邦護法的畫象,正反映這裡眾聲諠譁,誰都是老大的現象。是折射誰也不服誰,群龍無首的隱憂?還是百花齊放的精彩?/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