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讀過就忘?鴻海行銷主管公開做筆記的3步驟!滾出知識複利,創造不被取代的價值

所有筆記的共同原則,就是要把記錄的「資訊」整理成自己的「知識」。(示意圖/取自Pixabay)

如果你回頭一張張檢視自己的手寫筆記或搜尋數位筆記庫的某個關鍵字,可能會發現有很多重複的知識,零散的出現在各張筆記上。先前我們討論「低效益學習陷阱」時曾舉過一個例子:你想學習財務相關的知識,因此參加了一場財務講座,認真學習並在第一張筆記上記下了「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相關知識。接著你認真研究了《窮爸爸.富爸爸》,在第二張讀書筆記上記下「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口袋裡的東西;負債,就是把錢從口袋拿走的東西。」

以上這個看似日常的學習過程,卻是造成我們「知識複損」的標準筆記代表,因為它正符合三個「知識複損筆記指標」:

1. 重複記錄而缺乏連結

「資產」、「負債」的概念同時出現在兩張筆記上,但如果你沒有一一檢視,你可能就不會知道,更別說把這兩個知識概念互相連結、整合。只要缺乏連結,就沒有複利,上述案例中只是兩張,現實中如果是你想研究的相關領域,恐怕超過數十張筆記的知識都是可惜的。

2. 要用時找不到

人腦的遺忘是必然的天性,但如果案例中你使用的是紙本筆記,我想你一定有這個經驗:過了一段時間你想要去找出某張筆記時,卻發現在眾多筆記海中,根本不知道它在哪裡,最後根本找不到。

而如果你用的是能搜尋的數位筆記,儘管你能找到,但你可能依舊會由於關鍵字重複的問題,要一頁頁的去查找需要的內容,過程中消耗大量時間—而且前提是,你還得有養成搜尋筆記的習慣,因為你可能也會忘記有學過某個知識(就像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最可怕的是,當你要用到某個知識時,根本忘記自己曾經寫過相關知識的筆記,只留下概念的印象,然後得重複花時間再一次學習。等於先前花費的時間,一大半都是白費的。

3. 找到後看不懂

好不容易終於找出筆記來,這下總可以快速利用之前記錄的知識吧?不料,當初的筆記缺乏優良的知識分類架構,或者當時紀錄得太簡化了,導致你根本看不懂自己當初的思路。所以雖然找到了筆記,卻也幫不上太大的忙。

所以說,如果做筆記的核心目的是幫我們整理思考、加強連結、對抗遺忘,那我們不斷重複紀錄相似的知識概念,不只是浪費時間,還會讓我們想利用某項知識時,找得很辛苦,要不然就是發現記載下來的知識太過零散難以利用—當然,更常見的是我們寫完筆記後,就再也沒用過,放任自己的筆記庫不斷增長(就像衣櫃底層那堆你這輩子都不會想再穿、但又捨不得丟的衣服)。

而我們要創造知識品質複利,除了要對抗重複學習、遺忘天性,更得提升知識間的連結品質,這跟古典先生《躍遷》中分享創造「知識的複利」兩個條件不謀而合:

1. 不能有知識遺忘

一旦忘了就是在虧損。舉例來說,你記得上次讀書學到的所有知識嗎?如果你忘記又沒筆記,就會是浪費你時間的知識複損。

2. 相關知識的累積

對某一個知識領域不斷的深入理解,就能加強我們對這個領域知識的掌握度。 (相關報導: 不必花大把時間金錢也能提升自我! 10個必裝app,學語言、長知識、作筆記一網打盡 更多文章

假設你學過「資產負債表」又學過「富爸爸的資產、負債觀念」這兩者,那你比起只了解其中一個的人,對「資產」、「負債」會有更深的理解、也會有更好的應用能力。反之如果你今天學了資產負債表,明天學了出師表,兩者間沒有關係,就不會有複利,最好的情況也只是單純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