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王猛藥失靈 羅智強節目吊車尾

羅智強轉戰媒體出師不利,收視率不給面子。(仇佩芬攝)

從黨政高層轉行當政論主持人的羅智強,在新節目首播隔天清晨,在臉書上留了這樣一句話:「以逆起步,但希望最後以順結果。」根據AC尼爾森收視率調查,他主持的「黑白相對論」,首集平均收視率為0.19,在同時段的新聞政論節目中墊底。

無論是發言台上的雄辯淊淊,還是隱身幕後的運籌帷幄,曾掌握黨國許多核心決策的羅智強,也主宰了媒體對總統與政府的言論方向,恐怕從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過起追逐小數點後兩位數字的人生。

但羅智強的本事並非他自恃的頭腦靈光或辯才無礙,而在他逆中求勝的靭性。第一集節目話夾螺絲卡出超低收視率,但好歹贏了話題性;第二集試著改變語調、調整節奏,結果仍差強人意。第三集他索性下重手,直搗他曾親歷的馬王政爭,對全國觀眾掀開自己猶未癒合的傷疤,證明自己已是真真實實的媒體人。

然而政爭話題的辛辣,卻無法戰勝羅智強過去的包袱。8日晚間收視率掉出同時段節目前80名排行,不僅說明觀眾對政爭話題的不耐,更表示羅智強的「為節目犧牲」依然不夠。

九月政爭的複雜性,背後有著台灣政治累積多年的積弊;為了所謂人情,立法者與執法者聯手鑽了法律漏洞;而為了心中的是非,本該捍衛憲法的人不惜破壞憲政。剝開複雜的政治外衣,內裡藏了台灣人民不忍聞問的利益算計。

節目標榜只論黑白是非,觀眾眼中的主持人卻仍是「馬英九親信」,羅智強站在媒體的位置上剖析此事,在既定印象上就吃了虧,不管論述如何,都已經先被打了折扣。尤其是政壇以成敗論英雄,媒體則看收視定成敗,羅智強在節目裡再賣力演出,觀眾看的是戲,電視台看的是數字,羅智強要做的努力還很多。

羅智強在政壇師承的金溥聰,曾對自己的政治定位下了「角色主義者」的註腳:拿到什麼角色,就全力把那個角色演好。這個說法,如今更適用在羅智強身上。一直以來和羅智強相處最多的記者們,在節目開播前曾建議他「還要拋棄更多過去」。新的角色能否如羅智強所願,以逆起步,以順結果,還要看羅智強對舊身分能否徹底割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