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12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進行任內首度工作報告,其中整體經濟發展與改革動向受到高度矚目,報告內容與先前境外媒體預測大致相同,以不刻意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而更重結構性改革與可持續發展為宗旨。
《中新網》報導,據李克強工作報告指出,今年主要目標為:GDP增長7.5%、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控制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同步。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表示,中國今年實現7.5%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能面臨挑戰,但沒有必要推出刺激性政策。他認為,只有在未預料到、極端的情形下,才需要推出刺激性政策。
《華爾街日報》分析,過去兩年中國經濟增速勉強達到7.5%,雖然今年增長目標維持不變,但高層似乎比以往都擔心此一目標能否實現,因此可能持續透過增加信貸來推動經濟增長,政府擔心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導致失業人數與企業倒閉數量增加,加劇已較為尖銳的社會矛盾。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分析,政府在金融風險加大的背景下,將不再頻繁改變政策,而是以預調、微調的手段維持經濟穩定,採取「上下限、合理區間」的宏觀管理。另外,今年的外貿增長目標為7.5%,連兩年下調(前兩年分別為10%和8%),創下近十年新低,可看出中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從外需拉動轉向內需拉動;M2(廣義貨幣供給)目標連續兩年13%,顯示貨幣政策延續穩健基調。
不過據香港《明報》報導,前一天李克強參加政協經濟、農業界委員座談時,會中他強調強調經濟形勢錯綜複雜,有很多不穩定因素,首先要努力保持經濟「穩中向好」的局面,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袁鋼明指出,李克強今年只講努力保持經濟「穩中向好」,足見今年中國經濟向下風險仍大。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主任曹紅輝認為,「穩」是指底線,即GDP約7%的底線,「好」是指較底線好的增長,與去年「又好又快」的說法相較,便知道政府在經濟增長方面持保守態度。至於錯綜複雜的形勢及不穩定因素,兩名學者相信包括地方債務風險,以及如何收拾4兆元救市遺留下的政府投資過度的後遺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