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忠觀點:台獨究竟好不好?

作者認為,台獨議題涉及相當多的層面,分析時宜採較大的格局與視野,由社會面、經濟面、軍事面、文化面及政治面等一併考慮,以便看清全貌並避免以偏概全。(資料照,陳明仁攝)

一、香港人的台獨觀

風傳媒2018.08.24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標題為:「我們贊成台灣獨立!」香港大學最新民調:六成年輕港人贊成台獨

此篇文章也報導:「總體而言,34%的受訪者贊成台灣獨立,54%反對,這一結果與六個月前的調查相似。在18-29歲年齡段,60%的受訪者表示贊成台灣獨立。30%表示反對,9%表示不知道或很難說。該年齡段的結果與自2017年以來進行的三次調查相似。在50歲及以上的年齡段,17%的受訪者贊成台灣獨立,71%反對。」

二、「台獨的分析」應全面而理智

在台獨的議題上,台灣2,300萬人才是「關鍵的利害關係者」(key stakeholder)。香港大學以民調的結果來看這個問題,有如「人家在吃麵,您在喊燙」(台語),不太真實,不是嗎?台灣人自己做深入分析後,才會了解「台獨對台灣究竟好不好?」可是我們已做了深入分析嗎?結果已廣為周知了嗎?

筆者認為,台獨議題涉及相當多的層面,分析時宜採較大的格局與視野,由社會面、經濟面、軍事面、文化面及政治面等一併考慮,以便看清全貌並避免以偏概全。其重點在:所分析的論點是否「中肯」?是否具「說服力」?能否讓理性者的觀點漸趨一致而有「共識」?(應該也是正能量的一種)

理論上,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是最大的服務業。因此,孟子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就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十四))」。在人民當家作主(For the People)的民主社會,理論上更應以「全民的福祉」為首要考量。在此基礎上,筆者對「台獨」議題的分析如下:

(一)從台灣2,300萬人的角度來看

「台獨」會加重台灣社會的「內耗」及「空轉」,並因此造成「恐慌」與「社會分裂」[註1],這些都是目前台灣進步得很慢的主因;如眾所周知,「台獨」也對台灣的經濟、基層民眾的生計及文化發展非常不利;台灣政府若「宣布台獨」,以同理心來考量,必遭受中共武攻[註2],所以在軍事面更是非常不好。

若政府「宣布台獨」,政治上看似較為獨立,其實不然。在「一個中國」的原則及中共的打壓下,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空間甚小,所以對主政者是否較為有利都很有疑問。

台灣2,300萬人的當務之急是,改善社會分裂、促進經濟、避免與中共產生嚴重的軍事衝突,並復興及創新中華文化,才能使中、老年人及年輕族群都受惠。因此,若能以政治面引導其他四個面向的良性發展,較符合全民的利益。

筆者認為,主張「台獨」的政客在幻想政治上對他們的好處,漠視對他們以及對台灣全民的壞處,並想淡化對社會面、經濟面、文化面的負面影響,在軍事面則採取對抗及極可能引起戰爭的危險,因而「不是真正的愛台灣」。

20180815_總統蔡英文近日出訪友邦過境洛杉磯時,一間85°C分店似送給小英一份大禮包,還要求簽名,被中國網友質疑85°C為台獨企業。(翻攝「基隆.蔡適應」臉書)
日前總統蔡英文出訪友邦過境洛杉磯時,一間85°C分店似送給小英一份大禮包,還要求簽名,被中國網友質疑85°C為台獨企業。(翻攝「基隆.蔡適應」臉書)

(二)以中華民族的角度來看

有智慧而具有前瞻性的領導者,應朝向「復興及創新中華文化」以及「整合兩岸經濟」而努力,並為政治問題找到兩岸均可接受的出路,這樣才能為中華民族謀求更大的福利。兩岸若開戰,將是中華民族的大不幸。 (相關報導: 林原觀點:從習連會談到臺獨 更多文章

在這個構想下,筆者認為「九二共識」是基礎。無論兩岸目前對「一中」持何種看法,「一中」均應是「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因此「一中」不必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