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國內外反制,應戰略性收縮,設法化敵為友,減少對抗,才是可大可遠的調適之道。
世界正在變盤,潮流正在轉向,中國在劇變中迭遭挑戰,意志的貫徹四處碰壁,還能處變不驚嗎?
中國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懸為國家發展總目標,據此在對內對外全方位領域制訂行動綱領。短短七八年間,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份量大幅翻轉,中國人的尊榮感和自信心快速攀升。但在強勢崛起的過程中,遭逢的反彈與遏制力量同步升高,在國際上出現八方風雨驟襲北京的煎熬,在內部則面臨治理威權受挑戰、政策目標受抵制的窘境。

美國首先發難。從貿易戰、科技戰到外交戰,戰場急速擴大,戰火急劇蔓延,邁入「新冷戰」在所難免。中美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從貿易投資到科技產業、再到金融貨幣都有分途走向不同系統的可能,全球化進程讓位給脫鉤圖謀,一個由中美各自領軍的兩大「半球化」世界隱然成形中。雙方都在尋求盟友,美國揚言結合「自由世界」聯手對付共產中國。中國則挾經濟優勢,在東歐、東南亞、拉丁美洲及非洲組啦啦隊。雖然這兩大陣營之間利益盤根錯節,無法壁壘分明,但各據一方的結構性對抗勢必對中國的發展平添阻力與干擾。
歐洲各國原本與美國同屬西方民主陣營,雖對美國近年的作為多所不滿,經濟貿易和中國互動極深而難與美國聯手對抗中國,但基於系統性競爭和價值觀歧異,近期表現出與中國漸行漸遠的意向。英國、澳洲等「五眼聯盟」國家對美國制中舉措幾乎亦步亦趨。東南亞各國由於存在南海主權爭端的利益衝突,所以普遍對中國深懷戒心;南亞的印度更在邊界與印太戰略上與中國對著幹。日本不改美國跟班的角色,在中美戰略衝突加劇之際,越來越向美國傾斜。
內部的挑戰與難題同樣風雨交加。香港亂局受國安法威懾而暫時沉潛,但爭取高度自治不成而衍生的怒氣並未消散,未來隨時可能再被引燃。新疆維吾爾管束與再教育問題備受西方國家責難,一波未平,又在內蒙激起新一波抗議風波。台灣問題在民意離逸趨向與美國煽風點火之下,愈益難以掌控,甚至有失控之虞,和平統一希望日益渺茫,武統聲浪對台灣與中國大陸都構成強大壓力。

北京當前的處境雖不至於內外交迫,但內外壓力蜂擁而至,面臨的考驗日益嚴峻,卻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內外處境惡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威權主義與民族主義疊加,在強人政治主導之下,對內對外都走上強硬路線。民族主義的膨脹性發展尤為外部樹敵的重要肇因。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增強,高調的民族主義情緒成為顯性基因,成為官民一體的行為準繩。韜光養晦的遺教渺然無蹤,代之以對外刻意揚威,凡事強勢待之;對內但求立威,萬事鐵腕行之。
為求緩解內外壓力,中國必須改弦更張,對外對內都採取戰略性收縮。如同企業,國家面臨風暴襲擊時,最好採取收縮和撤退措施,避開環境的威脅與必然 (相關報導: 袁周觀點:美台建交的可能性及臺灣的風險 | 更多文章 )
的損失,同時將迅速實行資源的最優配置。中國亟需適應性緊縮戰略,暫時擱置增長型戰略,或許可與穩定型戰略並行,一方面節制權力的擴張,給予國內外關係人更多的意志伸展空間,同時創造更優條件,為未來的發展宏圖奠立更深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