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翻轉臺灣弱國經濟的體質改造五建議

經貿國是會議應該要提出能翻轉臺灣弱國經濟體質的建議。圖為江揆在商業領袖座談會上致詞。(余志偉攝)

行政院自六月初起分區舉辦「經貿國是會議」,主要目的,不全然祇是要回應,或安撫,違法太陽花學潮所激動的理盲社會民粹而已,事實上更大的用意是,要取得更普遍性、更具正當性代表性的理性意見,更前瞻性高格局的紓解國家對內對外經濟困境之對應之策與出路抉擇之方。

臺灣經濟體質出現一百八十度大翻轉的錯愕

特別是過去二十五年「鎖國自閉政策」深化入骨之後,從政府到民間普遍化偏執於「吃大鍋飯」、激進「打肥貓」與「仇富反商」,以及高升社會主義化的「單邊自我保護主義」,從根本劣化了蓄積四十年以上的要素條件優勢、破毀了良好的投資營商環境、銷蝕了對外資外企的吸引力、驅趕了社會資金與企業家精神出走,降低了廠商企業興業投資的動能與意願、挫折了民生願景與消費者信心、頹退了對外經濟的全球市場地位與國家競爭力;整體而言,臺灣的確已經變了,變成為非但失去了既有的硬實力,卻又無法馬上替補足夠軟實力的經濟羸弱國家。

臺灣經濟體質在既往的二十五年間,確切遭遇嚴重斲喪,以致出現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從一個對外自由開放了四十餘年的市場經濟社會,幾乎幻化變成一個令國際社會也開始倍感陌生的「鎖國」共產主義國家社會。1970年代舉世稱譽的「奇蹟臺灣」,已然遠颺而去;整個臺灣經濟社會,必須加緊進行結構性再造,以至急遽升級轉型,重新振作對外經濟的大活力與大競爭力,早已經成為今之大勢的絕對必然。

臺灣經濟奇蹟」遠颺之後 重新振作的絕對必然

針對翻轉當前臺灣弱國經濟體質,必須進行的政治社會結構改造,以至加速推動產業經濟部門的升級轉型,有幾個重點策略思維與作法,最須政府當政部門及民間社會領袖的共識與採行:

第一個體質改造建議是,要優先讓臺灣變成為一個「知識有價值」的國家。

由政府優先帶頭作起,大魄力落實建置一個「讓知識有價值」的經濟社會機制,對於改造當前臺灣經濟社會基本體質,尤甚重要。

讓臺灣變成為一個「知識有價值」的國家

特別是,正當臺灣社會已然長時間煎熬於「苦悶經濟」、全面性欲振乏力的時刻,更應該要加倍凸出,讓「知識」在臺灣,變得很值錢的特殊關鍵性。在「經貿國是會議」上,大多數人都能充分認知到,臺灣直到今天猶有很多的技術,以至很多高端的設備,都還是必須要靠進口支應的事實。從表面上的粗淺看法,似乎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的創新、發明與科技進步率,都相對於先進社會「就是不行」,甚至於也在最近十年間已經被南韓拋擲在後;然則,仔細的檢視之下,似乎又並非如此不濟。

斟酌現今臺灣「先進性不足」的核心癥結,根本祇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體制與作法,都普遍輕視,甚至於蔑視,「知識」的價值與重要性,尤其更有「崇洋」與「遠來和尚才會唸經」的自卑感情節,益發使得,任何「最能映現知識價值的」論述、研發和創新,在臺灣「祇要是出自於本國人的」,一律都被嚴重貶值成為「不值錢」,但是祇要「遠來的和尚」、「國際性的機構」、「外國大學的教授」的,甚至於「國際企業的外籍專家、經理人」的,即使是「再不怎麼樣的知識」,都可以取得數十倍甚至數百倍於「本國的知識」的評價與報酬;以我個人為例,在國外演講授課鐘點費可以不少於每一小時$1,000美元價格,但是回到臺北現場,則過去二十多年來,都祇值得「每半天時間新台幣兩千塊元整」的癟三價格,充分映現臺灣之「根本不重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