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之後美國逐年增強超限重量級打壓制裁中國經濟,七年來重擊之下,中國沒有倒崩,反而彎道超車,減少對美國經濟依賴,取得經濟強復甦機遇。
習近平《一帶一路》扭變了中國實質經濟效益
為了防制歐美西方用聯合盟邦打群架方式超限重量級打壓中國經濟對外發展,習近平早在2013年推出《一帶一路》政略,漸漸產生改變中國實質經濟態勢;2013年習近平大力倡議《一帶一路》政略,包括北路絲經中亞西亞直達羅馬;南海絲依循鄭和下南洋路線圖,及其延伸至中近東,往西經地中海,終於羅馬;另外岔分起自中近東,往南接東非洲、中非、南非及至西非洲國家,更跨洋躍向中南美洲國家,乃至加勒比海國家,直抵美國後院。
《一帶一路》對抗歐美國家超限脫鉤制裁及中國自體經濟強復甦極具關鍵效應。至少近八年世界級全面性國際貨品航空航貨運的實質物流量發貨及目的地研究,最能彰顯區域性及地緣性政治經濟變化。
中國經濟韌性與成長動能承受了歐美西方國家超限脫鉤制裁
過去八年中國在承受了歐美西方國家群毆重拳越來越走上超限脫鉤制裁之際,中國藉由《一帶一路》政略的彈性應戰措施,做出最佳反擊,並改守勢為攻勢,為最顯著的就應現在國內的經濟韌性與成長動能,乃至對外進出口貿易表現上。
中國現況是,據路透社2023年9月1日報導,在中國相關部門推出更多措施支持房地產行業,以及工廠活動8月出人意料地擴張後,中國股市9月1日1日在地產股帶動下上漲。中國央行和金融監管機構通知,放寬一些貸款規定,以幫助購房者,包括降低存量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以及一些城市的首付比例,是為重振房地產市場所做的最新努力。此舉應能改善房地產市場情緒。
中國國家統計局2023年9月起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活動景氣連續第四個月回升。官方宣佈一系列活躍資本市場的措施,包括股票印花稅減半、收緊上市、限制減持等,又加速為樓市鬆綁。
西方媒體不斷對中國經濟發出一連串的悲觀評論
市場看好近期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的作用。各項政策從推行到生效,市場從接受到消化信號都要一段時間。對中國經濟和股市來說,中長期走勢仍然樂觀,但短期還免不了有些顛簸。
近一年多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經濟一連串的悲觀評論反映了它們的擔憂,但市場的表現證明,情況並非如此。
在2023年,中國銀行股實際表現比美國銀行股要好;中國政府債券市場的表現也超過了投資者的傳統避險資產,美國國債市場的表現。
中國經濟規模龐大,在全球製造業中具有競爭力,在能源轉型的大多數要素中處於領先地位,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中產階層消費者。因此中國具有一種被某些人忽視的韌性。
中國對經濟工業化的關鍵要素鐵礦石的需求,仍然像以往一樣強勁。儘管西方有關中國經濟下滑的論調甚囂塵上,但鐵礦石價格從2022年10月的低點上漲了50%,尤其在最近半來出現的反彈。
(相關報導:
風評:掙扎在理想與現實的減碳
|
更多文章
)
《一帶一路》改守勢為攻勢應戰策略最具績效的表現在對外進出口貿易
過去八年中國在承受了歐美西方國家群毆重拳越來越走上超限脫鉤制裁之際,中國藉由《一帶一路》政略的彈性應戰措施,並改守勢為攻勢,最具績效的,就應現在對外進出口貿易表現上。
中國近八年對外進出口貿易在起起落落趨勢發展,至2022年曾經飆上最高點,旋因歐美西方國家群毆重拳漸漸走上超限脫鉤制裁,而頗見回落,尤其官方統計所顯示的,高度潝合「看衰中國」,鼓吹「中國崩潰論」者的論述準據。不過,從全世界國際物流的實物的海陸貨櫃動向,也就是貨櫃運送出貨點直到貨櫃運送受貨點的流程,才能真正映現國際真實貿易格局樣貌與動態變化。
根據中國海關官方發佈的簡約數據顯示,按美元計價,2023年8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5013.8億美元,年率下降8.2%,其中,出口2848.7億美元,年率下降8.8%;進口2165.1億美元,年率下降7.3%;8月貿易順差683.6億美元,年率減少13.2%。總體上,進、出口成長率下滑幅度明顯收窄,但由於進口年率降幅低於出口,導致順差規模環比有所下降。
從環比看,2023年8月中國出口較7月成長1.1%,顯著高於2010年以來的歷史8月環比平均成長率(0.13%);進口環比成長7.6%,也顯著高於1.49%的歷史平均環比成長率。
「外需弱、價格低、基數高」因素對中國進出口不利影響正在減弱
從原因看,前期「外需弱、價格低、基數高」三大因素對中國進出口成長率的不利影響正在減弱。從外需看,儘管全球經濟成長率延續放緩態勢,但美國與部分東盟國家經濟景氣度有所改善,疊加中國穩外需政策支持,促出口成長率見底回升。從價格看,2023年8月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企穩回升,對進出口成長率起到了提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剔除價格因素,中國實際進出口成長率依舊強勁,基於對主要進出口商品價格測算,排除價格因素後中國8月出口實際成長率已大幅收窄,進口實際成長率或已轉正。從基數看,2022年8月中國出口年率成長率6.5%,相比2022年5-7月平均16.5%的年率成長率大幅下降,表明高基數效應正在減弱。
相比加工貿易,一般貿易出口抗風險能力較強。2023年8月一般貿易出口1857.4億美元,年率下降8.2%,一般貿易進口1396.9億美元,年率下降7.0%,一般貿易順差460.4億美元,年率下降11.5%,環比減少14.9%。加工貿易出口560.3億美元,年率下降16.2%,加工貿易進口342億美元,年率下降13.3%,加工貿易順差218.2億美元,年率下降20.3%,環比下降9.9%。一般貿易出口同、環比下滑幅度要小於加工貿易,抗風險能力明顯強於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加大一般貿易的占比,有利於推動外貿規模的穩定和結構的優化。
對美出口跌幅明顯收窄則是令人意外的。近八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年率迭迭下降,才是正常的。對歐出口則仍繼續承壓,歐洲經濟景氣程度回落,來自歐洲的外需仍然偏弱。
(相關報導:
風評:掙扎在理想與現實的減碳
|
更多文章
)
跨時八年研究報告映現中美衰減已完全由BRI取代而有餘
路透社Peter Tirshwell的團隊研究報告,以全球物流Global Logistics在2017到2023期間,世界全方位流量/流向/流速分析,全球國際商品貿易物流總動向,可以清楚看到八年期間中國進出口貿易,對美國呈現一路下跌趨勢,但對於全球市場量值占比卻一路擴張,中國現在仍然繼續穩居全世界第一貿易強權國家地位,已成為當今全球僅次於歐美西方的世界最大供應鏈。
現實正是如此微妙:當全球製造業都在尋求「委外生產製造」,中國在地製造為主體的「中國紅色供應鏈」,八年來正集中以生產綠色科技產品而急速竄起。當其他國家過去一年都對全球發貨量銳降6.4%之際,中國供應鏈則大發利市頻頻竄升。
出口導向典範移轉結合本土在地化促成中國製造更具全球競爭力
儘管西方世界出口大國穩站既有貨品出口強權地位,但中國出口貿易再平衡績效亦已急追直上;根據世界供應鏈全球市場智能情報中心數據,自2017年以來,整體亞洲出口全世界的中國占比,一直站穩36%,出口領頭羊地位已無可撼動。
「中國出口導向製造業部門的關鍵典範移轉」是肇致中國得以從國際全方位零組件部品充分結合本土在地化部品組件完全融合成為「中國製造」且具全球競爭力。
為了對應美國的「中國原產地」制裁,中國已快速重新布局供應鏈生產製造地,中國重點製造業已快速將其供應鏈製造地經由FDI及轉投資方式,移轉東南亞、東歐、北非及拉丁美洲;其結果是,增進了很多全球移岸生產基地與中國貨運量。
中國綠色科技產品供應鏈異軍突起
早在Covid-19疫災之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已開始阻滯商品貿易供應鏈的推進,再加上受到地緣政治經濟、氣候變遷、網路攻擊、公共健康危機等衝擊,中國貨品供應鏈斷鏈情勢益發嚴峻。
但這些衝擊卻完全無損於中國綠色科技產品的全球供應鏈發展。
依2023年11月最新統計,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鋰鐵電池已經統冠全球市場占有率,出口外銷成長率更已超過61%;2019年1月到2023年6月中國全國鋰鐵電池總出口外銷金額成長率48%到61%,太陽能光伏板出口外銷成長率44%到62%,而受歐盟補貼調查的電動車出口外銷成長率僅從1%躍升到24%,
因應美制裁情勢發展,中國已加強對美國西方工業組部件進口「自主脫鉤」,改以本土自產替代。
從路透社的由世界供應鏈全球市場智能情報中心副總裁Peter Tirschwell及其研究團隊成員Agnieszka Maciejewska在2023年12月6日路透社論壇上發布的《全球市場研究報告》中研究顯示,中國《一帶一路》的「貿易替代」 「貿易移轉」 「貿易創造」效應,給中帶來多大效益,尤其對應美國西方結合盟友國家的超限「科技脫鉤」與「貿易制裁」,反作用力更大;不過研究報告同時預測,中國經濟還是會大好。
《全球市場研究報告》明確指出:過去八年中國的美國進口市場占比一路下跌,但在全球市場出口卻一路擴張;這是中國崩潰論者最容易錯看謬斷,而竟然給予中國經濟極負向評價的焦點。
(相關報導:
風評:掙扎在理想與現實的減碳
|
更多文章
)
對美國海運貨櫃數量占比劇降完全被BRI國家取代
中國對美國市場海運貨櫃數量占比,儘管已從2018年的46%劇降為2023年39%,但仍然遠遠高過於其他任何國家的占比;同時中國的美國進口占比下降,這些占比,被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南韓、印度、印尼、土耳其這些《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南海絲」國家的極速升高所完全取代。
數據顯示,從2019年1月到2023年6月,中國海運貨櫃從亞洲進口對北美出口數量從65%略微下降至60%;然則,同期對拉丁美洲從75%勁升至80%,對非洲從67%勁升至76%,對GCC海灣國家從66%勁升75%;幾乎悉數都是屬於《一帶一路》國家。充分顯現中國《一帶一路》政略在2019到2023年變遷時代,有效發揮「貿易替代」「貿易移轉」「貿易創造」的莫大效益,
多極貿易格局使美國市場早已失去唯一定尊地位
對外進出口貿易的國家命運決定論,的確自從1980年代直到2000年代初期,全世界都以美國為最終市場標的,祇要對美國進出口一衰退,國家經濟就完了。關鍵是2018年川普發動貿易戰,尤其加上Covid-19之後,世界貿易格局大翻變,「一極貿易」典範已經移轉成「多極貿易」典範新格局,尤其是集中美國市場,早已經失去了既往世界貿易唯一定尊地位,有沒有美國市場不再如過去的致命性;所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特別南方國家,無一不受歐美西方國家自1970年代,藉由《華盛頓共識》的權錢欺壓凌虐、強制改變國家政經體制、也因此被歐美西方大國薅盡國家社會羊毛,永遠成為歐美西方附庸國家、依從美國附屬經濟體制,任美國宰割無力抗衡;2013年習近平倡議《一帶一路》政略,強調「和平發展」,對抗《華盛頓共識》的權錢欺壓凌虐,讓所有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特別南方國家,都有了「脫歐美」「脫西方」制裁箝制,轉而跟從強勢中國,一起爭國家自主權、國家經濟自由;所有競逐國家紛紛改變爭取「多元貨源」與「多元市場」戰略,以徹底擺脫《華盛頓共識》的制裁箝制,。
IMF與OECD都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經濟未來幾年都是全世界的唯一引擎
在這一基礎之上,論者們很容易扯進:中國青年失業率、經濟成長減緩、通縮跡象越來越顯著、股市房地產弱化等議題,以增強「中國崩潰論」證;而完全漠視中國全球出口獨占力正越來越趨強勢而非趨弱勢的事實,當原本主導全球出口霸權的歐美西方正越來越趨衰退,而主要輸入國無不積極覓求多元化供給貨源時,中國補進占據供應鏈。
*作者為獨立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