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玲專文:臺灣之春─始於《大學》終於《美麗島》

對一些人而言,七〇年代是「蔣經國時代」的來臨;對另一些人來說,七〇年代起於《大學雜誌》創刊,終於《美麗島》雜誌停刊。(Christopher Adams@flickr/CC BY 2.0)

每個人有各自的時代標記。對一些人而言,七〇年代是「蔣經國時代」的來臨;對另一些人來說,七〇年代起於《大學雜誌》創刊,終於《美麗島》雜誌停刊。

《大學雜誌》原是小眾刊物,一九六八年一月由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的鄧維楨創辦,走思想文化路線。半途接手的張俊宏,因為這本雜誌,人生起了大轉折。張俊宏,一九三八年生,南投人,其父張慶沛曾任國小校長和兩任南投鎮長。張俊宏從臺灣大學政治系、政治研究所畢業後,任職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從事口述歷史工作。他加入《大學雜誌》幫忙拉訂戶,提供住家當編輯部。《大學雜誌》銷路不佳,搖搖欲墜,找人接辦被刁難。張一時熱血,說:「妓女脫了褲子還可賺錢,我們奮鬥而來的雜誌,無條件供給別人,還要貼錢,難道智識分子連妓女都不如?我想辦法來籌錢,大家原班人馬做下去!」一九六九年開始,張接下《大學雜誌》,同年,進入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也把雜誌帶進去。

七〇年代初,由於國際情勢惡化,政治改革、救亡圖存之聲四起。《大學雜誌》於一九七一年一月改組,以張紹文為主的臺北青商會系統,和丘宏達、楊國樞等海內外青年學者加入陣容。以雜誌的形式帶入問政運動,張俊宏形容是「智者」與「權者」的合作典型。

遭通緝的美麗島大老張俊宏3日中午到總統府前請願,隨後送醫,圖中戴墨鏡者為許信良。(蘇仲泓攝).JPG
《大學雜誌》原是小眾刊物,一九六八年一月由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的鄧維楨創辦,走思想文化路線。半途接手的張俊宏(中),因為這本雜誌,人生起了大轉折。(資料照,蘇仲泓攝)

轉型為政論刊物後的陣容,包括名譽社長丘宏達、社長陳少廷、總編輯楊國樞,社務委員多達五十七人。作者群涵蓋李登輝、施啟揚、孫震、陳鼓應等人。《大學雜誌》大鳴大放兩年,青年參與政治熱潮高漲,有人稱之為「臺灣之春」。

大鳴大放之中,張俊宏認為有三篇文章影響朝野甚鉅。其一,是張景涵(張俊宏)、張紹文、許仁真(許信良)、包青天(包奕洪)合寫的〈臺灣社會力分析〉。在社會劇烈轉型的彼時,剖析舊式地主、農民及其子弟、知識青年、財閥、企業幹部、中小企業主、勞工、公務員等不同階層的性格。建議當局適才適用,從事社會建設。這篇文章蔣經國曾要求黨團幹部詳加研讀。

其二是,楊國樞、張俊宏、高準、陳鼓應、許信良、蘇俊雄等十五人,聯合署名發表的〈國是諍言〉。從人權、經濟、司法、立法、監察等方面,討論國體、政體、法統等問題;並提出政治改革主張,呼應同年初臺灣省議會決議的「全面改選中央民代」,挑戰國民黨的法統論。〈諍言〉強調:

二十幾年來,我們始終在維持著一個龐大、衰老而且與廣泛大眾完全脫節卻以民意為名的特權集團……背負著此一累贅的包袱,不但在國際聲譽上始終留下了無法消除的陰影,更使得國內廣大的民眾長久地失去關懷他們和代表他們的最高民意機構。

其三是,王文興、呂俊甫、林鐘雄等人聯名發表〈國是九論〉:一論基本人權,二論人事與制度,三論生存外交,四論經濟發展方向,五論農業與農民,六論社會福利,七論教育革新,八論地方政治,九論青年與政治。並建議執政者,與全民討論國是。 (相關報導: 廖亦武專文:一個龐大帝國對一個渺小詩人發動的戰爭 更多文章

一九七二年三月,蔣介石、嚴家淦當選第五屆正、副總統;六月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提出十項政治革新,準備增選中央民意代表。《大學雜誌》舉辦「中央及地方選舉問題」座談會,八月發表〈二十五年來臺灣選舉史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