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誅勝於劍伐 瘋傳畫作非班克斯作品

法國畫家克萊爾聲援《查理周刊》槍擊事件受害者的畫作(取自推特)

巴黎報社《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遭槍手攻擊、造成12人死亡的憾事於7日傳出後,已有逾10萬人在社群網路上轉貼了一張由班克斯(Banksy)帳號發表的畫作。但根據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英國匿名藝術家班克斯發言人已澄清,這張畫作並非出自班克斯之手。

 

 

至今仍未透露真實身分的知名塗鴉藝術家班克斯,擅長以具街頭嘲諷風格的黑色幽默,呈現具政治及社會評論的作品。他最早的作品出現在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知名作品包括《奴工(彩旗男孩)》(Slave Labour (Bunting Boy))、《擲花者》(Flower thrower)與《接吻的警察》(Kissing Coppers)等。2008年,媒體指稱其真實身分可能是曾就讀布里斯托教堂學校(Bristol Cathedral Choir School)的羅賓甘寧漢(Robin Gunningham)。

 

社群網站上有許多以班克斯為名的帳號,如推特的@Banksyofficial與@therealbanksy也皆非其本人。班克斯唯一的官方網站為Pest Control,也是班克斯作品唯一的官方販售點。

 

這張聲援《查理周刊》的畫作作者應為現居倫敦的法國畫家露西兒‧克萊爾(Lucille Clerc)。

 

 

包括克萊爾,許多漫畫及插畫家皆在巴黎攻擊事件後以作品聲援同行,以畫筆的力量反制暴力。多個城市的人民,也在聲援活動中以筆作為象徵,疾呼「筆誅勝於劍伐」(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原文出自19世紀英國劇作

 

這句話出自英國小說暨劇作家布沃爾里頓(Edward Bulwer-Lytton)於1839年發表的歷史劇作《黎胥留》(Richelieu; Or the Conspiracy)中。這齣戲描述17世紀任法國國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首席大臣(ministre principal,但權力近今日首相)的樞機主教黎胥留的故事。

 

在第2幕中,黎胥留發現一場預備殺害國王的密謀,但作為神職人員的他不能以武力反制。黎胥留的隨從弗朗索瓦(Francois)對他說,但是,您還有其他的武器。黎胥留則贊同地表示:筆的力量比劍更加強大......收起劍吧,不需要它也能守護國家!

 

據牛津引言辭典(Oxford Quotations Dictionaries)副編輯拉特克莉芙(Susan Ratcliffe)表示,這句話很快獲得大眾引用,到了1840年代已成為十分常見的引句。但她也指出,布沃爾里頓並非第一個以文字表達這個概念的人;在此之前,類似的宣言至少在另外2個文本中出現過。

 

類似概念由來已久

 

(取自維基)

 

一個是在1621年出版的《憂鬱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中,英國牛津大學學者伯頓(Robert Burton)描述挖苦性質的笑話與嘲諷也能帶來憂傷。他寫道,「言語的一擊,可造成比劍擊更深的傷口」。且這種比喻,即使在他的時代也已是「老生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