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過去這一週感受到了華盛頓的春天。
他的訪問行程包括了拜訪林肯紀念堂、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Cemetery),還有一次面對美國國會兩院發表的演講——這還是第一次有日本元首享有如此的待遇。
但這並不奇怪,華盛頓和東京大舉加強同盟關係的行動,正是以這一次訪問為先驅。
考慮到中東持續的亂局,奧巴馬政府標誌性的政策轉移——即將重心轉移到亞洲的策略——目前更多還只是在小規模地進行。
但不管伊拉克、敘利亞等地方的老問題將會如何,這種重心轉移正在持續;華盛頓正為自己在所謂「太平洋世紀」中擔當的角色做凖備。
在這件事情上,美國人期望日本會與他們併肩,而安倍晉三也正在試圖通過他的經濟改革以及修改日本軍事防衛角色的願望,來強調日本將成為華盛頓的首選盟友。
這一次訪問突出了亞太地區未來經濟和安全事務的重要性。
與加強安全事務同盟以及更新防衛守則同樣重要的,是關於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即「TPP」)協議的進一步討論;這是一個有12個國家參與的貿易協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奧巴馬和安倍所共同倡議的。
中國的關注
從旁看著這一切的當然是北京。作為上個世紀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受害者,中國對日本的軍事現代化和防衛範圍的擴張都投以關注的目光。
不過,由於中國自身正在壯大的軍事實力以及在區域上及至全球範圍內的雄心,整個區域在推動軍事改革和現代化的進程中都在很大程度上要以中國為參照點。
而非常需要牢記的一點是,除了宏偉的經濟和戰略,歷史也同樣是亞太地區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因素。

而日本的軍事改革正是這個因素的一部分,尤其是安倍政府想要修改所謂「自衛」隊角色限制有關章程的願望。
日本在戰後的憲法由美國起草,當中一個特別的意圖就是要避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
而在很多國家看來,日本一直都未有就其在二次大戰中的行為公開作出過充分的道歉,因此這種緊張氣氛一直持續。
這一點使得同是華盛頓盟友的日本和韓國之間也時常出現激烈的互相指責。

在二戰結束70年後,安倍把這些加諸日本身上的軍事限制看作是不必要的例外主義,削弱了一個民主社會的日本防護自身利益的能力。
日本角色的擴大
與華盛頓商定的新防衛指南,在一些諸如網絡安全和太空等新領域都給予了日本新的角色。
但它同樣擴大了日本軍事力量的覆蓋範圍,使他們能夠與美國還有其他盟友以新的方式合作,而不再侷限於直接防禦狹小的日本領土。
於是,日本也正在成為美國一個更有實際效用的軍事同盟,能夠在一些聯合行動中與美軍合作。
當然,日本公眾在憲法修改的問題上,民意是否與安倍的願望完全一致,目前還不清楚。
但事實是,即使是在當前的軍事覆蓋範圍內,日本在國際體系中的角色也已經變得重要得多。

在過去10年中,日本自衛隊已經去過伊拉克和科威特。
日本的維和部隊也曾被派往南蘇丹和海地,而且參加過印度洋的持久自由軍事行動(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這是華盛頓組織的一項範圍更廣的反恐軍事行動。
而特別令中國擔心的是日本自身的軍事現代化。
日本正在部署彈道導彈防禦——它最初的目的是針對朝鮮的導彈威脅。
然後,日本又在最近建造了其在二戰之後最大的軍艦「出雲號」(Izumo),它被描述成可以搭載直升機的驅逐艦,但實際上有可能作為小型航母。
它的主要任務是指揮和控制反潛艇行動。
這大大加強了日本在中國東海保衛自身利益的能力。
領海主權爭端
中國與日本之間的區域主權爭端已經成為一整類新型未來主義小說的題材,作家們將此看作是可能在亞洲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對於美國和日本來說,更廣泛的防禦同盟關係就是為了降低這種可能性。

但它們的防禦同盟關係又帶出更根本的問題:華盛頓(還有東京)對於北京的策略究竟如何?
美國的目標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還是與之合作?
這兩者之間的界線到底應該劃在哪裡?
而中國到底是想要和諧還是更想要權力?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將決定未來「太平洋世紀」的主旋律將是和平還是衝突。 (相關報導: 觀點:安倍晉三美國會演講一箭三雕 | 更多文章 )
(編譯:列爾 責編:蕭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