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泰爭降息 貨幣戰爭開打 全球經濟受害

全球貨幣戰爭開打,金融市場震盪加劇,難保全球經濟不會再受害。(資料照片,美聯社)

泰國央行11日無預警宣布調降基準利率一碼,成為開年以來全球第23個降息的國家;不到一天,韓國央行也跟進,利率下調一碼至1.75%,創該國歷史新低。此外,歐元本週暴跌幾近只剩1美元;外界預測美國聯準會升息可能提前至年中… 究竟這一波國際金融震盪原因為何?全球經濟是否已脫離後金融海嘯時代?

泰國和韓國同為亞太地區出口大國,其貨幣政策背後的經濟邏輯很簡單:透過降息,除了減少借貸成本以鼓勵國內商業活動,也促使投資人拋售本土貨幣,使幣值在流通增加下走貶,提升出口競爭力,最終帶動經濟成長。

泰國近年政局不穩,連帶影響經濟表現,2014年GDP僅成長0.7%,遠不及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6%和5%。韓國也沒好到哪裡去,央行訂定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區間落在2.5%至3.5%,1月卻跌至0.5%,創16年來新低。

泰、韓兩國景氣衰退,一大原因為其主要貿易對象中國需求銳減。中國2014年經濟成長速度創近24年新低,總理李克強也於近日召開的人大會議上重申這將是「新常態」。 人民銀行遂於3月初調降基準利率一碼,一方面預防國內走向通貨緊縮,另一方面也藉由人民走貶幣刺激出口。

然而匯率是零和遊戲,人民幣貶值等同泰銖、韓圓升值,貨幣變貴下使泰、韓出口成本提升,損害兩國商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此外,不僅中國, 印度也因1月通貨膨脹率突然滑落,央行於3月宣布降息一碼。亞太兩大經濟體紛紛降息寬鬆,有意帶動貨幣貶值,靠出口吃飯的泰、韓兩國也終於撐不住,相繼加入競貶的行列。

韓圓的貶值壓力或許更勝泰銖。韓國出口產業從電子商品、機械到汽車,和日本重疊性極高;而日本在「安倍經濟學」領導下,試圖藉由極寬鬆貨幣政策,解救國內長達20年通貨緊縮的問題,日圓兌美元過去一年應聲下跌15%。當台灣觀光客因此一股腦兒湧入東京時,韓國企業則傷腦筋一台現代汽車因為匯率因素,可能要比一輛豐田汽車貴上幾成。

不只亞太國家,歐亞大陸另一端的貨幣也在暴跌。

歐元區在歐債危機後,和日本存有同樣出現通貨緊縮的問題。歐洲央行終於在本週展開形同印鈔票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透過購買政府債券,每月替共同貨幣區注入600億歐元。供給暴增下,原先較強勢的歐元跌到幾乎和美元等價。

歐元幣值大失血,歐銀卻老神在在,為什麼?道理相同和亞太地區相同:弱勢貨幣有利出口,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正希望夠透過此途徑提升出口競爭力,帶動歐元國家疲軟的經濟,稍早還上修了歐元區今年經濟成長數據。

歐元區QE下,為方便貿易而將匯率釘住歐元的丹麥,開年以來只好連砍利率四次,走入負利率,避免從歐元區湧來的熱錢造成貨幣克朗走向瑞士法郎的命運。瑞士今年初因承受不了熱錢,放棄兌歐元的固定匯率,導致法郎一夕暴升15%;擔心貨幣升值損害出口,瑞士央行也因此立即降息兩碼。此外,瑞典也於2月開始自行QE,挽救國內景氣低迷。

從泰國、韓國、中國、印度、日本、丹麥、瑞典、瑞士、歐元19國…全球主要經濟體貨幣都在貶值,唯獨美元一支獨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