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倍耐力「中國匣」暗藏玄機

倍耐力中國匣暗藏玄機,你看懂了嗎?(取自網路)

2015年三月23日,直屬北京國資委的央企中國化工集團宣佈,將透過其子公司中國化工橡膠公司以每股15歐元的代價,收購全球第五大輪胎廠倍耐力(Pirelli)的大股東Cam Finanziaria S.p.A(簡稱CamFin)所持有的26%股權。於完成收購與取得相關主管機關的批准後,中化橡膠將聯合其他原CamFin的股東向其他公眾投資人發起要約收購,將倍耐力輪胎自米蘭交易所下市,並計劃於四年後將倍耐力重組上市。

 

此消息一出,倍耐力輪胎的股價頓時漲破15歐元,由於義大利法律規定,要讓倍耐力下市,需要取得過九成股東的同意,市場顯然認為,有輪胎界的Prada之稱的倍耐力輪胎,被中資用僅約七十億歐元的估值買走,似乎太便宜。但要找到比中化更有錢更任性的買主,並不簡單,原因就藏在倍耐力異常複雜的「中國匣」股權結構之中。

所謂的「中國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義大利最大的投資銀行Mediobanca創辦人Enrico Cuccia用以鞏固「民官商一體化」的義大利家族財團利益的一套多層次控股結構。因為其需要透過設立數層控股公司,組織架構與「盒中有盒」的中國匣相似,因此得名。中國匣的主要目的,就是掩護各種權錢交易、阻撓外部勢力損害家族利益。這種違反所有公司治理原則的反面教材,在義大利上市公司中十分常見,例如生產Ferrari與Maserati的Fiat、時裝品牌廠Benetton與被判逃漏稅的前總理Berlusconi所控制的媒體幾團Mediaset。

那倍耐力的中國匣究竟暗藏什麼玄機?先看下面簡化過的組職架構圖:

(資料來源:倍耐力公司資訊)

已經簡化了還如此叫人眼花撩亂的控股結構,在三年前其實更加複雜。關鍵角色就是圖中的MTP這間控股公司。MTP公司名稱是倍耐力董事長兼執行長普羅維拉Marco Tronchetti Provera的姓名縮寫。

普羅維拉的前妻是倍耐力創辦人的曾孫女Cecilia Pirelli,1992年起把持倍耐力經營權,迄今屹立不搖,還曾經透過倍耐力控制義大利電信公司Telecom Italia。他控制倍耐力的法寶,就是MTP公司。普羅維拉本來透過MTP公司與義大利熱那亞鋼鐵家族Malacalza共同透過另一間控股公司GPI控制CamFin。Malacalza一直想把同時身兼倍耐力與CamFin兩間上市公司董座的普羅維拉擠走,當時CamFin有一筆一億三千二百萬歐元的債務將在2012年年底到期,普羅維拉想借新還舊,Malacalza卻想透過現金增資,以償債為藉口稀釋普羅維拉的股權。為了不讓Malacalza得逞,普羅維拉幹了兩件事:

  • 於2012年十月逼董事會同意發行總額達一億五千萬歐元、2017年到期、利息5.63%的倍耐力可轉債,轉換價約11歐元;
  • 於2013年六月,策動裕信銀行(UniCredit)、聖保羅聯合銀行(Intesa Sanpaolo)與前Morgan Stanley義大利投資銀行部大頭目Claudio Sposito所創辦的私募基金Clessidra成立一間控股公司Lauro 61,以Malacalza持有成本一倍的代價,買斷其在CamFin的12%股權,並讓CamFin下市重組;

Malacalza不甘心被洗籌碼,利用從Lauro 61收來的部分股款在公開市場中吃進倍耐力7%的股權以牽制普羅維拉。7%雖然不構成威脅,普羅維拉仍難高枕無憂。因為他引入Clessidra時同意擔保讓Clessidra於2017年能獲利出場,不然就有下台之虞。普羅維拉想從這筆不利的交易中脫身,除了努力把倍耐力股價推高之外,還必須引入外部勢力。他考慮的盟友分別是:高盛旗下的私募基金與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Rosneft,最後由Rosneft於2014年三月同意出資五億歐元,讓Clessidra出場,重組CamFin,成為倍耐力13%的大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