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談帶職參選的制度化

林義雄要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正視市議員轉換跑道的問題。(資料照/余志偉攝)

6月4日林義雄先生召開記者會,提出了四個問題質疑民進黨主席提名議員轉戰立委「悖逆民主倫理、違背選民期待」。此舉導致民進黨徵召參選北市中山區立法委員的梁文傑議員退選。在為此舉感到遺憾的同時,個人認為林主席的四個問題顯示公職人員帶職參選的黨內制度化的確有其必要性。

由於九合一大選,反國民黨陣營的大勝,使得甫當選的議員們紛紛尋思更上一層樓,挑戰國會殿堂。以民進黨於今年3-4月間舉行的初選民調為例,在43個初選區中,就有23名甫當選的現任縣市議員登記參選立委。

這種情形並非民進黨所獨有。在蔡正元宣布放棄爭取連任立委後,共有闕枚莎、吳世正、李彥秀等三名國民黨現任市議員角逐提名。新竹縣現任立委徐欣瑩退黨後,更有副議長陳見賢等四名縣議員提出參選意願。

公職人員轉換跑道的情形既然如此普遍,當然有必要確立其是否符合民主倫理,違背選民期待。而林義雄先生的四個問題,反應了絕大多數人心中的疑惑。

林主席的四個問題事實上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公職人員是否可以帶職轉換跑道參選?如果這種行為在民主倫理上是悖逆民意的,自然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允許參選,毫無條件可談。林主席的顧慮很容易理解,從選民與民意代表之間的關係來看,當選民投下選票時,是希望這位候選人當選後能在其職位上盡心盡力,為民喉舌。因此每一位候選人當選之後,身上就背負著人民的期待,理應要把任期做滿之後,再覓新職,才符合人民的期待。

這項顧慮並沒有錯,但卻僅看到整個民主系統中競選的層面,忽略了政治系統中仍需具備培育政治菁英的功能。尤其是對於從黨外起家的民進黨來說,由於並不如對手般有著豐厚的黨產及長期以來掌握中央以至於地方各級的政治資源,可以同時藉由黨務系統、各級公職系統甚至公務體系來培育其黨政菁英,因此只能倚賴以戰養戰的方式讓其政治菁英藉由基層選舉一步一步邁向國會、地方首長、甚至總統。

以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改選時,議席從164席增加到225席為例,當時各黨皆延攬即將因凍省而失業的省議員轉換跑道參選立委。一方面藉由候選人在地方長期耕耘的民意基礎增加勝選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基層民意代表藉由選舉逐級上爬,接受進一步專業立法與問政工作的洗禮。不僅議員如此,立委轉換跑道參選地方首長的例子更是常見。

舉例而言,在林義雄先生擔任主席時,謝長廷就以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第一名身份參選高雄市長,並以些微票數擊敗當時市長吳敦義。謝長廷在市長任內的行政歷練更進一步墊定了其日後擔任行政院長的基礎。2010年的賴清德、2014年的林佳龍、魏明谷亦都是近期在立委任內轉換跑道成功勝選的案例。

上述例證皆足以證明公職人員帶職參選對於民主政治來說並非壞事,甚至從培訓政治菁英與立法專業化的角度來看,帶職參選是應該被鼓勵的。在現今法令對於落選與退職公職人員生活保障極為有限的情形下,若要求每一位公職人員都做完任期後才能思考下一步,事實上是強人所難。 (相關報導: 社民黨:林義雄發言非本黨立場 尊重他黨機制 更多文章

如果林義雄先生亦能同意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帶職參選並無不可,甚至從培育政治菁英的角度來看是應該被鼓勵的,那第二個層面就是公職人員究竟當選多久之後宣布轉換跑道才能夠不悖逆民主倫理,不違背選民期待?再把問題說白一點,如果議員才做五個月就轉換跑道叫做辜負選民期待,那在就職後一年,兩年,甚至三年後再宣布參選就比較符合選民的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