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軟硬大不同:營運資本篇

SaaS Freemium成功還是失敗?(來源:chargify.com)

上週的專欄中,我以一間假想的雞排店為例解釋了營運資本(Working Capital)的由來和不可避免性,但雞排店畢竟是雞排店,除非是同時具有「可高速成長性(scalability)」和「防禦力(defensibility)」的新型式雞排店,否則與風險資本世界是沒什麼關係的,所以這週我們來談談真正的風險新創的營運資本到底具有什麼樣的特色。

首先我們必須要理解到一點:在金融理論中,只要是資本,就會根據其對應的受資助項目的風險程度,有著對應的預期回報(或需求回報),營運資本也不例外。

我們知道營運資本所資助的,是一間公司的應收帳款和應付帳款的不對稱性所造成的、「鎖死在」營運資產中的資金,因此營運資本的風險與應收帳款和應付賬款各自的風險相關,包含:

  • 應收帳款無法全數收齊的或然率,以及缺口金額的分佈
  • 應收帳款在時間上的提早或者延遲
  • 應付賬款必須全數付齊的或然率,以及缺口金額的分佈
  • 應付賬款在時間上的延遲或者提早

很顯然的,應收帳款和應付賬款對於營運資本的影響剛好相反:應收帳款如果越容易收不齊、缺口越大以及越容易延遲,所需營運資本就會更高,營運資本的風險也會上升;另外,較罕見的狀況下,應付賬款如果能夠不全數付齊或者相對可以延遲付款,營運資本的風險就會下降。

如果上述不確定因子都不存在,換句話說:應收和應付賬款金額和時間都是固定並且可預期的,那麼營運資本的風險就是零,營運資本應該得到的預期回報應該和「無風險回報」相同,以大多數企業營運資本週期短於一年來說,我們可用拿美國本息分離公債(Separate Trading of Registered Interest and Principal of Securities,STRIPS)的殖利率來計算等效預期回報。

但在商業的世界中,誰都無法保證應收帳款和應付賬款會如期如額發生,所以營運資本的預期回報顯然必須高於無風險利率,以反映大於零的風險水位。而在風險新創的世界中,根據新創的商業模式不同,營運資本也會有不同的波動率和風險,以下分門別類做定性討論。

硬體新創(消費者電子產品)

消費者電子產品類的硬體新創的營運資本是最容易理解的,因為它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實體商品製造販賣。以付款的部分來說,最大的項目在於支付代工廠的預付金和尾款(大多數狀況下是50%-50%),總額加起來為產品成本。而製造週期可能長達兩個月,然後外加一個月到兩個月的通路備貨,再加上兩週到兩個月的零售商付款票期。換句話說,如果不考慮季節波動,並假設每個月銷量穩定不變的話,公司總共要準備相當於五到六個月出貨量所對應的成本總額的營運資本。

如果這樣講很空泛的話,我們可以拿Fitbit去年的年營業額當例子來計算。Fitbit在2014年營業額達US$745M,如果假設全部銷售金額是平均散佈在十二個月發生,毛利率已知為50%,也就是全年支付給製造商的成本約為US$373M,如果以六個月的營運資本來算,總共需要US$186M的營運資本——換句話說,隨時會有US$186M的現金卡在系統裡面,無法支用。

一般來說,已經在銷售的、有數季業績作為參考的消費電子產品,根據產品類別,多半能夠估計出季節銷量的變化,以及投入多少行銷預算能增加多少銷量等,這些都是傳統華爾街分析師在預估蘋果、新力或者三星等消費電子企業的營業額時,習慣做的分析,因此營運資本的預估也比較容易掌握,波動性也相對比較可以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