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金融科技投資漫談

金融創新是否真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

一位紐約老同事,現在已經是管理180億美元的基金經理兼資深分析師曾跟我開玩笑說:金融業不存在根本的技術創新。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比特幣還沒被發明,但從很大的尺度上來看,金融業在過去一百年中可以算得上自發性的、有根本推動行業進步的技術創新,大概就是自動提款機(ATM)。考慮到金融業控制巨大的資本,而且作戰與賺錢(還有性)是歷史上推動技術創新的根本原力,競爭激烈的金融業在創新上如此稀缺,非常詭異。

金融業雖然對通訊、計算與儲存等各種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卻很少為了技術創新而投資。只有當外在環境變化擠壓獲利,甚至威脅生存時,精明的金融業者才會投入鉅資,鞏固自己、卡住敵人。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融業的投資在本業或新業務的邏輯,是進攻式的防禦。內在的獲利緊迫性(internal necessity)推動的變革往往是業務態樣與組織架構的創新,但也很容易流於舊片新拍。老電影放第3次還有票房,是觀眾的問題。華爾街諺語有云:customers have very short memories… and some are born to be customers。醒世恆言,良有以也。

這種例子在華爾街歷史上層出不窮。很多金融創新,例如資產證券化(如1980年代爆紅的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收購避稅策略(如最近很紅的tax inversion),甚至用金融衍生品來對賭,一開始往往都是一小群鬼才型的交易員或銀行家針對某些客戶需求、市場失衡或監管漏洞設計出來的新花樣,因為眼明手快,突然在某個利基市場取得了相對或絕對壟斷地位,賺得暴利。金融機構高層往往忙於權鬥,對業務實際狀況不甚了解,忽然看到某個新業務狂賺錢,見獵心喜之餘明白要加強發展,但到年終敘獎時又可能付不出足夠的獎金,此時競爭對手就大方撒錢來挖角整套複製,然後大家都能提供類似產品與服務殺價競爭,利潤不足,只好加槓桿賭大,爆了就讓市場與納稅人買單,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這一切似乎正在改變,因為有了FinTech(Financial Technologies)金融科技新創投資潮。

20150715-SMG0045-102-胡一天專欄
 

從最嚴格的角度來看,廣義的FinTech與IoT(物聯網)一樣,流行多過實質。很多看起來很潮的FinTech新創企業,其實仍在尋找生存的商業模式。其中有些已經找到利基市場的,例如 P2P借貸的融資平台如LendingClub,或是做概念理財的Motif Investing,甚至擁有支付寶的螞蟻金服,雖然已經成功上市或即將上市,本質仍然是既有金融秩序的延伸或部分取代,而非像專注Blockchain的新創企業試圖從根本改善金融體系的沈屙。 (相關報導: 胡一天專欄:數位貨幣與抵抗遺忘的權利 更多文章

這並不意味著FinTech投資人只是炒短線。金融科技領域可能是未來十年內最重要的投資領域之一,不僅僅是因為金融服務深深影響了人類日常生活的各種層面,而是金融業的過度膨脹與不思創新,很大程度上阻撓了許多產業的變革,因此非常需要新創投資。從技術的觀點來看,金融服務的本質並不複雜降低跨時空風險移轉的交易費用並賺取合理的服務費。以高科技低成本來複製,絕對做得到。金融創新所以知易行難,除了金融體系「資本戰」的性質與複雜的監管條例難以參透之外,說穿了就是利益有多大,抵抗就有多強。要理解大型金融機構的貪婪與恐懼,不用費神猜想他們究竟賺多少,而是要看他們願意花多少。從這樣角度來看,高盛與IDG聯手投資5000萬美元到比特幣新創企業Circl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顯然不只是防禦而已: 要是Blockchain真的起來,昂貴的既存金融基礎建設有可能會像馬車之於汽車,電報之於互聯網一樣,是可能真的會被送進歷史博物館的。要是太過自滿保守不搶先佈局,一旦被別人卡位,那就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