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正面臨著為陷入困境的經濟提出解決方案的巨大壓力。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周二(3月5日)拉開帷幕之際,人們將密切關注任何新的動向。
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每年都會聚集到人民大會堂,在超過一周的時間裡表決通過法律、人事任免,並授權更小規模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年其他時間處理政務。

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場政治表演,為在幕後已經做出的決定蓋上橡皮圖章。
但鑒於會議所傳達的信息代表了執政者深思熟慮的結果,分析人士將密切留意黨的官方路線發生的任何變化,以及這對中國和世界可能意味著什麼。
例如,某個新措辭可能預示著產業政策的變化,或新的投資法規的出台。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相比經濟,更重要的是確保其維持對中國的長期統治。 對現任領導人習近平而言,這在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都絕對是重中之重。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騰飛,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這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但如今,亞洲的經濟成長引擎卻陷入了一場房地產危機,許多家庭的畢生積蓄因購買了爛尾樓而化為烏有;大批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好工作;地方政府背負巨額債務,這使政策制定者無法像過去那樣,在經濟困難時向基礎設施注入資金。
曾經一個新建道路項目或一系列橋樑項目即可以吸收大量失業人口、閒置鋼材和過剩的混凝土產能,但現在光景不在。現在,中國面臨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
「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將在一個不尋常的動蕩期召開,尤其是在經濟政策方面。」《黨》(The Party)一書的作者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說。該書研究了中國的政府結構。
他告訴BBC,有消息稱「政府正在尋求發表某種大型聲明來恢復信心,並促進經濟增長。人們普遍對經濟狀況感到不滿,進而不滿於習近平為國家設定的方向」。
在過去,當一些大型政策引發普遍擔憂,人大投票會出現相當的反對票,例如為建設三峽工程而淹沒大片歷史區域的決定。
但在習近平的領導下,這需要鼓起勇氣才能做到。
馬利德說,他並不指望本次兩會期間會出現對領導層的譴責,因為「所有代表都已經學會了與官方步調一致」。但他補充說,「即使是批評性的雜音也很重要」。
紐約大學教授李淯(Ann Lee)認為,本屆大會可能會通過立法為私營部門提供更多支持。
「這默認了中國經濟需要更多的創業投資,以實現習近平提出的高質量增長目標。」她說。
「新質生產力」

自去年年底以來,習近平在談到國家發展方向時一直使用的一個詞是「新質生產力」。在未來幾周的講話中,這句話很可能也會出現。
但是,這是什麼意思呢?
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喬恩·泰勒(Jon Taylor)教授說,習近平指的是「強調以新興智能和環保技術為核心的科技、數位化和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和商業化」。
他補充說,雖然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口號」,但這類產業起飛需要時間,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濟中的這些行業相對較小」,而且「問題在於因經濟表現不佳,中國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 (相關報導: 俄烏戰況更新:俄羅斯軍隊分頭推進戰線,專家擔憂烏克蘭防守薄弱 | 更多文章 )
他表示,從長遠來看,對技術創新的新一輪重視可能會帶來回報,但「從短期來看,中國仍依賴於基建支出和搖搖欲墜的房地產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