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買名牌,反而建議在變富之前
我知道這個想法有點毀三觀,但且聽我論證是否合理,再決定要不要信。先給你一個結論,在創業前期,也就是錢沒有那麼充足、但也不至於滿足不了衣食溫飽的時候,如果你真想買名牌,我反倒建議你在這個時候可以買,原因是奢侈品牌在一般人的圈層裡,還是多少有辦法發揮「社交貨幣」的作用。
所謂「社交貨幣」,是指可以作為讓我們看上去更美好的一切行為或事物,而奢侈品就是一個「社交貨幣」。關於奢侈品的作用有這麼一說:「名牌的存在,是為了讓富人能更好地將自己和窮人劃分開來。」
各位可以想想,假設在大學同學中,有人總是背LV或是Chanel包包來學校上課,大家對於這個同學會如何評價?肯定會覺得這個人很時尚、高貴,所以對這個人高看一眼,對吧?如果你說你不會這麼「以貌取人」,那麼我再舉個例子,假設你們一群同學相約假日出門玩,大部分同學都騎摩托車,偏偏有位同學開著全台限量的Porsche跑車,你難道不會或多或少對這個人產生更高一些的評價嗎?這不是誇飾,而是在我母校世新大學有非常多富二代,其中有一位就真的開著限量跑車上下學,還因為曾經在學校的十字路口甩尾而上新聞。
我們姑且先不針對那些會因為別人穿戴名牌而對他們高看一眼的人,做任何的道德評價,但這些人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不可否認的,奢侈品在一般人的圈層裡,確實能產生「社交貨幣」的作用,那麼假設你想快速地被這個圈層裡的大部分人高看一眼,甚至只是讓別人對你產生更多的好奇心,進而打開你們之間溝通的橋樑,那麼買奢侈品或許就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我會稱它為「策略性購買」。我們或許都鄙視那些以貌取人的人,但我們欣賞一個人,何嘗不是始於顏值呢?我認為這無可厚非。
變富之後,名牌的附加價值蕩然無存
剛才講的是創業前期,因為在還沒創業成功之前,你的生活圈存在的都是些正在奮鬥的人,他們正為著求存而努力,自然會對奢侈品有更高的評價,因為「得不到的總是最貴」,那麼當你創業成功之後,這些奢侈品還能發揮作用嗎?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跟我的關係好到像家人一樣,她在26歲時,就在全台開了近十間美甲美睫店。有一次我去高雄出差,想說順便在工作閒暇之餘,幫她拍支個人形象片,看能不能對她的事業有所幫助,一方面也私心想滿足自己的創作慾,所以索性就借住她家。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她的辦公桌前用筆電工作,她告訴我待會必須出門去參與一場社交活動,因為裡面會有非常多商業大佬參加,於是她匆忙走了出去,關上了門。但是不過30秒,她又打開了門。
「妳忘記拿什麼東西,我拿給妳,這樣妳就不用脫鞋了。」
「沒有,我放一下手錶。」她淡定地說。
「妳就為了放支手錶跑回來?」
「對呀,因為待會來參加那場局的,很多都是身家幾億的人,手錶有戴跟沒戴一樣。」
說完之後,她放下了價值八十萬新台幣左右的勞力士手錶,就又匆忙出門了。 (相關報導: 不買豪華名車、喜歡吃便宜的速食!股神巴菲特6個節儉習慣,全是財富自由的關鍵 | 更多文章 )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我會稱有些人買奢侈品的行為,是「策略性購買」了嗎?在一般人的圈層裡,價值八十萬的勞力士能產生「社交貨幣」的作用,但是當你所在的圈層裡,勞力士對這些人來說不過是「想不想買」的問題,而不是「有沒有能力買」,那麼「社交貨幣」的作用就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