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對國內外嚴峻情勢,期許總統當選人賴清德,能有效地帶領執政團隊克服下列問題,整合出福國利民的政策,俾台灣能永續發展、長治久安。
一、兩岸政策共識:
賴清德雖贏得總統大位,但票數與民進黨立委席次均未過半,為了執政順利,在影響台灣最重要的兩岸政策上需取得跨黨派共識,朝野方能合作,順利推動政策。
朝野這些年的政治惡鬥肇因於雙方有不同的兩岸政策思維。國民黨較親中,以「九二共識」為兩岸政策,雖可緩解中共對台灣的武力威嚇,但卻將台灣鎖進「一中軌道」,在習近平「一中統台」政策下,不利中華民國主權的鞏固。民進黨則對「九二共識」有疑慮,認為國際社會奉行以中國為主的「一中政策」,台灣根本沒有「一中各表」空間,而且中國不僅不提「各表」,反以「共識」為名,強調「一中原則」,習並提出「一國兩制 台灣方案」,藍營的兩岸政策最終將讓中華民國消失,走向被統一的道路。然而,綠營缺乏兩岸連結點的兩岸政策,卻讓習不斷加強對台灣的文攻武嚇,戰機不時飛越台海中線,嚴重威脅台灣的安全。

面對嚴峻的兩岸情勢,誠如美國兩岸關係知名學者葛萊儀於2015年10月左右預期小英將當選總統前所言,民進黨未來必須找出「能取代九二共識的兩岸通關密碼」。由於民進黨的「維持現狀」政策只是個目標,政治動能不足,很難化解兩岸緊張情勢,因此,迄今未能研擬出可取代「九二共識」,既能化解兩岸緊張情勢,又可團結藍營,共同護衛國家主權的兩岸政策,以利台灣的政經發展。因此,朝野如不能整合雙方策略,凝聚兩岸政策共識,賴清德執政後,將面對政治惡鬥,政局動盪、國家空轉的局面。
然而,儘管藍綠兩岸政策有些差異,但朝野政黨及其支持者均已有中華民國為主權國家的共識,都想維護台灣自由民主生活,不願被中國以「一國兩制」統一。因此,賴清德應以「民主共存」、「團結共生」為雙方共識,化解朝野爭議,從存異求同中求取最大公約數,整合出美國可接受、中國可忍受,最有利於台灣的兩岸策略。
二、台灣經濟定位:
台灣受到全球化的衝擊,加上產業未能全面轉型及兩岸經貿利益被少數人把持等,世代間的貧富差距與階級對立越來越嚴重,年輕人前途茫茫。這些問題不僅跟台灣經濟的發展方向有關,亦跟兩岸經貿走向及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策略息息相關。國民黨強烈主張經由與中國經濟的連結進入世界經濟體,並不斷強調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民進黨的經濟策略則著重於台灣產業與經濟結構的轉型,認為唯有先改變台灣經濟結構,方能加入世界經濟體並透過區域經濟整合與大陸經濟體連結合作。朝野的經濟思維不同跟兩岸政策的定位有密切關係。
因此,賴清德要設法化解朝野的兩岸政策爭議,以整合過的新兩岸策略來解決雙方的經濟政策差異,並擬定出能促進經濟發展及解決貧富與世代差距的周延策略。
三、財政惡化與公義福利社會的打造: (相關報導: 風評:一場沒有贏家的選舉 | 更多文章 )
台灣近幾年財政越來越惡化,未來將債留子孫。在財政如此困難的情形下,台灣要如何開源節流,並修改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稅制與法令,廣建社會住宅、嘉惠年輕人,建構可全面照護老人與幼兒的福利社會,考驗著賴的智慧與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