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避免出現「中國式經濟衰退」?

台北饒河街夜市。(美聯社)

有評論認為,「必須相信習近平」將讓台灣經濟和中國一樣危險,台灣將會步上目前中國經濟衰退的道路,包含通貨緊縮、民間投資減少、青年失業率超過兩成以及資金撤離所產生的貨幣貶值與股市崩跌等現象。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就兩岸關系而言,必須相信習近平」。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必須相信習近平」將讓台灣經濟和中國一樣危險》,作者蔡明芳指出,馬英九這樣的說法也證明了台灣與中國的經貿往來與人員交流的控制權都掌握在習近平手中。

文章說,一般而言,兩國正式簽署生效的協議,應可以為國家間面對貿易爭端、投資爭議或農產品檢疫問題,提供廠商有效的保護與救濟措施。但是,若台灣與中國間的貿易協議或投資協議的效力都「必須相信習近平」,則對台灣而言,與獨裁者簽訂的法律文件將不具效力。換言之,在「必須相信習近平」的前提條件下,兩岸的貿易已非公平貿易。這也是台灣持續面對中國片面制裁台灣農、漁產品以及取消ECFA早收清單關稅優惠,卻都無法與中國就既有兩岸協議進行溝通的重要原因。作者認為,馬前總統對於兩岸關系「必須相信習近平」的說法也讓我們找到台灣為何一直面對中國「經濟脅迫」的關鍵理由。

作者指出,自美中貿易衝突、美國采取科技出口管制到COVID-19肺炎疫情以來,國際供應鏈的重組趨勢未曾斷過。一旦台灣政府對中政策與主要國家產生背離,這些國家的政府與品牌大廠必然會以過去要求台商在中國以外設廠的理由,要求台灣廠商離開台灣以維護供應鏈的可信賴程度。當上述情況發生時,台灣將會步上中國目前中國經濟衰退的道路,包含通貨緊縮、民間投資減少、青年失業率超過兩成以及資金撤離所產生的貨幣貶值與股市崩跌等現象。就資金撤離的嚴重程度而言,台灣面臨的狀況將更為嚴重,這是因為台灣為民主國家,無像中國的極權體制一樣,隨意采取嚴格資本管制。換言之,片面改變台灣經貿現狀的後果,將對台灣經濟帶來較過去台商西進中國更大的傷害。

「台灣的年輕民主能讓我們對中國保持樂觀」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當台灣的民主選舉成為北京的威脅》,作者紀思道回顧道,38年前他第一次報導台灣「選舉」時,這座島還處在獨裁統治的戒嚴時期,比起獲得權力,反對派成員更有可能得到的是酷刑。政府官員解釋說,現代民主與中國文化不完全相容,其中一個接待他的人向他委婉地提出可以付錢給他——在當時這個台灣人看來,一名紐約時報記者也是可以收買的。

作者說,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哪些國家會民主化,哪些國家不會,還不是那麼明顯——接下來,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中產階級的壯大讓中國周邊國家出現民主的崛起,而中國自己卻變得越來越專制,尤其是近幾年在習近平的統治下。如今的北京感覺前景黯淡——但考慮到,一個曾經經歷漫長的戒嚴和相似的專制政權的島嶼可以出現如此劇變,也許恰恰是在這個選舉周,台灣的年輕民主能讓我們對中國保持樂觀。 (相關報導: 美中競爭的最終輸家,可能是台灣!林夏如:我們困在兩個不可靠的夥伴之間 更多文章

文章也指出,台灣選舉干係重大,因為拜登總統曾反復表示,如果中國發動軍事攻擊,美國會來保衛台灣,而新一屆政府的政策,將決定這樣一場衝突的可能性有多大。「中國試圖做的是把台灣當成一個試驗場,」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對我說。「如果他們能對這場選舉形成影響,我確信他們也會對別的民主政體嘗試使用這些方法。」因此,作者認為,北京為操縱選舉而采取的行動體現了此次選舉對它的重要性——美國人也許可以從中學習一下如何頂住選舉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