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八年來靠捐款─《報導者》長成一座深度、調查報導的花園

報導者領導團隊,左起執行長何榮幸、總編輯方德琳、營運長李雪莉、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何榮幸提供)

訪問昔日新聞同業–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那天,他送了我幾本編輯印刷極精美的出版品,心裡覺得很喜歡。其中《報導者事件簿》是以報導漫畫Graphic Journalism展開的深度報導,這是我第一次看報導漫畫,深深被那些傳神的圖像吸引,漫畫敘事之後的深度調查和新聞幕後以文字、照片和圖表完整呈現報導內容,閱畢〈留學黑工〉和〈神木下的罪行〉這兩本事件簿,我的心是滿的,一種對於創新新聞型式的讚嘆、對於認真新聞工作者的敬仰和感佩,心情一時激動了起來。

廢墟開出一朵花的樂觀

何榮幸在傳統媒體工作二十五年後創辦專事深度報導和調查報導的新媒體《報導者》,決定走非營利媒體的路,收入全靠大眾捐款,我問他當初怎麼會挑這麼難的事做呢?他笑著說「自己挖的坑自己跳!」

資深新聞工作者何榮幸在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他創辦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八年來的甘苦。(作者提供)
資深新聞工作者何榮幸在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談他創辦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八年來的甘苦。(作者提供)

辦獨立媒體一直是他的願望,然而台灣媒體環境糟糕早非一朝一夕,公信力被質疑,記者從「無冕王」到被人譏諷「小時不讀書 長大當記者」,網紅和YouTuber比傳統媒體可信度更高,何榮幸卻知其不可而為之,以「廢墟開出一朵花,亂世守護一畝田」的心情創立《報導者》,「聽朋友說,新創事業活不過三年,就努力活超過三年吧,真沒想到已活了八年…」

回想這八年,雖辛苦但樂觀,「我是B型雙魚座,天生的樂觀主義者,第一個月我們只收到四筆捐款,總共三千多元,差點發不出薪水,廢墟不僅開不出一朵花,那花還可能提前被壓扁了,還好有天使貴人相助,才能撐到現在。」

其實獨立媒體不必然是非營利,沒有人會質疑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商業媒體不是優質媒體或不具備獨立精神;網路媒體或非財團掌握的媒體也不必然是獨立媒體,何榮幸說,「檢驗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看它做的事情是不是經得起檢驗。許多說自己是獨立媒體,實際上老闆卻干預運作,仍受到廣告力量的箝制;還是要回到閱聽大眾長期觀察的評價,認為它是就是。有的嘴上說是,看了三天覺得它不是就不是。」

《報導者》開發的新聞遊戲「急診人生」,也是台灣第一個做新聞遊戲的媒體(截圖自網路)
《報導者》開發的新聞遊戲「急診人生」,也是台灣第一個做新聞遊戲的媒體(截圖自網路)

身為資深新聞工作者,何榮幸感受到越來越少人做的深度和調查報導,因為經營環境困難,為了活下去,媒體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想的都是如何用有吸引力的新聞提高點閱率、換取廣告或賺更多錢。深度和調查報導揭弊、對抗有權有勢的人,做得罪人的事情,太容易得罪廣告主,有沒有辦法走不同的遊戲規則呢?「我有自知之明,想做新聞界少人做的調查報導,很難有廣告支持或高點閱率,因為這是人性。大家都喜歡看明星動態、八卦緋聞,但人性也有知的權利、關心公共事務,我覺得要認清在惡劣的環境下,深度、調查報導要走商業廣告的路是死路一條,其他的路我不知道會不會成功,靠捐款活下去、走非營利媒體的路至少要走看看。當初是用簡單的排除法,而不是我相信非營利媒體會成功,沒這回事!」

他自嘲大學聯考數學只得18分,數學超爛,是沒有商業能力的人,經營非營利媒體也沒有經驗,只是闖闖看。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特斯拉與SpaceX高管好煩惱!馬斯克嗑藥恐損及健康與公司生意 更多文章

開發創新數位敘事型態

既是網路新媒體,《報導者》八年來不斷嘗試適合在網路和手機上說故事的數位敘事創新,剛成立時就投入兩個記者、一個設計師和工程師,以四人四個月完成一款新聞遊戲「急診人生」,讓年輕世代玩遊戲時了解台灣急診室的真實問題;深度報導中國盜砂船如何越過台灣海峽中線盜採海砂,以3D模型模擬盜砂船內部結構,讓讀者可以進入船中細細觀察。調查報導文長、內容厚重,特別開發出一種「以圖走文」的「左右互博」版型,甚至開放原始碼,歡迎大家copy使用這項數位工具。